我市以實施漢江禁漁製度為抓手,以工程措施和建立保護區等為手段,積極養護漢江上遊水生生物資源,各級漁政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履行職責,強化措施,嚴格監管,建立長效機製,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據悉,去年我市漁業產量達2.6萬噸,產值達19億元,實現了保護與發展雙贏。
漢江是長江最大支流,發源於寧強縣,境內長270公裏,流域面積1.97萬平方公裏,譽為人民的母親河。漢江魚類資源十分豐富,處漢江漢中流域分布的天然魚類有80余種,經濟魚類40余種,有天然產卵場十余處,是漢中漁業發展的寶貴資源。然而,在充分利用資源、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因環境汙染、攔河築壩、水電開發、酷漁濫捕等人為因素,造成漢江魚類資源急劇下降,呈現個體偏小,自然捕撈量逐年減少趨勢,甚至,有的經濟魚類滅絕。嚴峻的現實發出警告,保護漢江上遊水生生物資源刻不容緩。
鑒於此狀況,各縣區漁政監督管理部門認真製定工作方案,將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納入年度漁政監督工作考核主要指標,精心組織,實行分段包幹,夯實責任,對魚類天然產卵場、洄遊通道重點巡查,公安、工商部門支持配合,加大執法力度,嚴禁市場銷售、賓館、酒店經營利用野生魚類,嚴厲打擊電、炸、毒魚和有害漁具漁法破壞魚類資源的違法活動。初步統計,共查處各類違法案件300多起,沒收電瓶158個,收繳非法捕撈並放生野生魚類1200公斤。
強化政府主導,不斷提升養護科學性。我市以每年“之春”宣傳月和“中國水周”宣傳周活動為契機,采取多種形式,廣泛開展漁業技術培訓和漁業法律法規宣傳活動,提升農村養殖水平,增強全市公民保護漁業資源意識。通過有效的魚類增殖放流舉措,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恢復生物多樣性,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形成了保護生態人人有責的良好社會氛圍。2008年以來,各縣不斷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在漢江及支流胥水河、牧馬河等組織增殖放流活動5次,累計放流魚苗達1000萬尾,有效增殖和恢復了水域魚類資源,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企業、公民參與保護水生生物的良好格局。
漢江上遊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漢中被國家列入生態環境保護區域,隨著沿江縣區城市汙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的建設投運,實施清潔型小流域水保工程治理,漢江的水質得到進一步改善。2012年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了漢江綜合整治工程,著力打造安瀾漢江、生態漢江,進一步修復漢江水域生態環境。這些工程措施,更加為漢江魚類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