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古老的漁業文化得以代代相傳,一群頭戴鬥笠、身穿帆布衣、圍著蓑衣裙的老漁民們,5月下旬在福建石獅市鴻山鎮東埔村的海灘邊,重新演繹了30年前的漁業生產過程。

    重拾“漁舟唱晚”

    石獅東埔村,因“村人從漁而生,漁舟歸來,魚滿於東畔之埔也”而得名,這裏的村民們自古以漁業為生,千年的漁業生產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漁文化。是日,這群平均年齡近70歲的老漁民們搬出了家裏塵封多年的傳統捕魚工具,興致勃勃地來到了東埔三村外的一片海灘,重拾“漁舟唱晚”。

    首先展示的是結草繩的過程,只見老漁民先用砍刀將曬幹的竹子劈成一條條2厘米寬的長竹條,他們一邊忙活還一邊熟練地講起了結繩的整個過程,“這竹條要先取出十條左右,捆在一起,然後再繞上稻草,纏繞好的草繩,還要拿出三股接著繞成更結實的草繩,這樣綁在漁網上才會夠結實。”

    整個結繩的過程中最辛苦、也最考驗漁民團結度的,就是最後三股草繩的纏繞,至少需要八名漁民來完成。其中六人分兩組分別站在兩個距離50米的絞繩架邊,先將三股直徑兩三厘米的草繩上面兩股,下面一股固定在兩個絞繩架之間,等草繩都結實地綁在了手絞輪上,大家便開始齊聲吆喝起了漁歌號子,一邊順時針,一邊逆時針地轉動起了手絞輪。為了讓結繩整齊且均勻,剩下的兩人則要慢慢地將固定三股繩子的木羊頭從這邊的絞繩架移動到另一端。過後,三股草繩很快便被擰成了一股。

    老漁民感嘆討海時光

    “好多年沒折騰過這些東西了。”聽說有老漁民在海灘邊演繹漁業生產,72歲的老邱趕到了現場。看著漁網、船槳等漁具,躍躍欲試的他講述起了幾十年來的討海生涯。

    20幾歲就跟船出海,老邱什麼活都幹過,也遇到過不少危險,“有一次,船被海浪整個掀翻了,我被困在船艙,在海水裏泡了好久才被經過的漁船救上了船。”幸運獲救的老邱並沒有因此而畏懼出海。被海水浸泡過的蓑衣重達20斤,冬天光著胳膊、穿短袖的帆布衣出海,好幾個月的海上漂泊……這些記憶對於老邱及所有的老漁民而言是“甘苦”而珍貴的。

    “現在,村子裏的年輕人們已經很難接觸到這些東西了,我就是要把這些都拍下來,不僅要給村子裏的年輕人看看,也要讓所有來石獅旅遊的人了解我們的漁文化。”在現場忙碌拍照的邱國南自稱是個業余攝影師,他準備將這些難得一見的古老捕魚修網的場景永遠地保留在膠片裏,還要提供給海峽博物館,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面臨失傳的技藝。

    為漁文化得以代代相傳

    “只是希望這些古老的漁文化不要就此消失,”活動的組織者邱國凹指著遠處停泊著的現代化的機械漁船感慨萬千。不過30年時間,除了老一輩的漁民,許多人都不知道稻草可以結繩、高高地揚起漁網是為了抖掉纏繞其上的海星、蓑衣除了防雨還有防止漁民雙腳被漁網刮傷的作用。

    “結草繩、補漁網、修桅桿、洗漁網和竹筐,這些早已被現代機械取代的傳統捕魚技藝,應該要代代相傳下去。”趁著周六休息,石獅市文體旅遊新聞出版局局長吳澤榮也興致頗高地到現場觀看了老漁民的演示,他說,有機會一定要舉辦一些比賽,讓年輕人更好地了解和傳承幾千年的漁文化。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