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一個因海而生的海濱城市,一個與海共榮的海洋城市。戀海、愛海的威海人積極參與“威海藍海洋保護行動”,用自己的真心和行動感恩大海,養護生物資源,建設生態文明之海。昨日上午,10多名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以及10多名熱心市民共同參與了市區今年首次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40余萬尾黑鯛苗種。

威海今年首次增殖放流 40萬尾魚苗遊進大海 組圖
 

    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在向大海裏放流魚苗。 王茂忠 攝

    今年市區首次放流黑鯛40萬尾

    昨日上午,伴隨著悠揚的汽笛聲,承載著數萬漁民的希望,市區首次增殖放流活動在高區小石島海域舉行。本次放流的苗種是規格為3厘米長的黑鯛魚,40余萬尾黑鯛苗種緩緩地從駁船上“遊”入蔚藍色的大海。

    上午9時許,在小石島海域碼頭裝載著黑鯛苗種的保溫箱被搬運到靠在岸邊的駁船上。為盡早將魚苗放流入海,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王傳良帶領9名工作人員采用一一傳遞的方式,將抽檢過的苗種充氧袋整齊地擺放在駁船上。3名工作人員和兩名放流監督員將充氧袋打開,並將苗種放入海中。

    當天太陽高照,工作人員一個個熱得大汗淋漓。他們小心翼翼地搬運保溫箱,嚴格按照規範進行擺放。

    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袁修寶介紹,今年我市增殖放流項目已經全面展開,全年預計放流魚類、對蝦、海蜇、梭子蟹等品種的苗種共計13億單位。“今年放流的數量和去年基本持平,增加了真鯛苗種,即我們俗稱的紅加吉魚等魚類品種。”袁修寶說。

    放流苗種采用撲克牌編號抽檢

    增殖放流讓部分本地魚類資源再次形成漁汛,不少漁民期盼增殖放流能帶來好的收成。為了規範增殖放流程序,省捕撈生產管理站專門派遣兩名工作人員來威指導放流過程。

    上午9時許,省捕撈生產管理站工程師劉忠海使用撲克牌計數法將撲克當中1-K作為編碼,把盛有苗種的保溫箱的行、列、縱深一一進行編排,然後隨機抽取撲克牌編號來決定抽取的箱號。經過3個數值的定位,劉忠海很快將箱子找了出來。

    劉忠海將隨機抽取的兩袋苗種倒入一個大盆中,一一清點苗種尾數。經過清點,兩袋苗種均達到標案數量。隨後,省捕撈生產管理站工作人員拿出測量工具,隨機對50尾黑鯛苗種身長進行測量,抽檢顯示,苗種基本達到3厘米的長度。“放流苗種的數量和質量都是嚴格按照《山東省漁業資源修復行動增殖管理製度與技術規範匯編》中的規定嚴格執行的。如果放流總箱數在300箱以下就抽檢3箱,300箱以上則抽檢總箱數的1%,苗種的質量達標率要達到95%以上。”劉忠海告訴記者。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