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渤海天津海域一處大規模吹填造陸現場。

    填海造陸,本是人類向海洋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的一種補充手段,但近年來我國沿海地區的圍填海呈現過度填海、無序開發狀態,我們認為,如此填海,無異於對海洋世界的一場“強拆”,給海洋生物乃至自然界造成的損害已經顯現。

    陸地上的拆遷已經司空見慣,不少地方為獲取建設用地不惜違法強拆。如今,這種強拆思維正從陸地搬到海洋。不管魚蝦和海洋生物願不願意、不管相關法規允不允許,不少灘塗和海面就在短短幾年內被變成工廠、港口、酒店、豪宅,變成地方政府夢寐以求的GDP。

    珠江口是廣東省圍填海造地最多的區域。據統計,近年來廣州、東莞、深圳、珠海、中山等市圍墾總面積超過7000公頃。廣東人戲言,若任由這樣填海造陸,要不了多久,廣東的不少城市,就會在海中相會。這並非只是戲言,陸域正在向大海延伸,陸域版圖已經改變。

    圍海造陸愈演愈烈,離不開利益驅動。相比陸地上的拆遷,圍海造陸更簡單、容易,它不涉及居民拆遷,征地矛盾和所受束縛更少。

    另外,圍海造陸是我國海洋開發和海洋生態領域遇到的新課題,法規的欠缺和監管的不力,也讓填海造陸變得肆無忌憚。如,根據相關法規,圍海造陸50公頃以上需國家批準,但各地很多項目都成百上千公頃,為規避國家審批不少地方采取“化整為零”招術,每次填海不超過50公頃,最後再連點成片。

    不得不承認,圍海造陸短期緩解了沿海一些地方建設用地供求矛盾、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但圍海造陸也帶來了系列環境問題,濕地消失、海水汙染、赤潮頻發,這是已經看到的。e哥更擔心的是,還有多少後果,我們根本無法預知?

    瘋狂填海何時是個頭?圍海造陸的“鼻祖”荷蘭已經給出了答案。這個20%國土面積靠圍海造陸而來的國家,已經決定恢復“自然”,一些填海而來的土地再次被海水淹沒成為濕地。我國的海洋開發,也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那些消失的濕地和海面,還能不能失而復得?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