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鎮一位在重慶主城賣觀賞魚的80後農家獨生女孩,現在回到家鄉養起了觀賞魚,並且一養就養得風生水起,”8月20日上午,筆者在重慶銅梁縣慶隆鎮采訪,鎮幹部提供的一條信息引起筆者極大興趣。

    在鎮計生幹部的帶領下,筆者在冬筍村見到,一灣魚池田裏,增氧機濺起圓型水霧,悠閑遊弋的五顏六色的魚兒在太陽的映照下,水面泛著粼粼金波,一個中等個頭、皮膚略顯黛色的女子忙著將魚兒裝進氧氣袋,她就是養魚場女主人王艷敏。

    今年27歲是王艷敏家住冬筍村,是家裏的獨生子女。2008年以來,他和丈夫在主城租期門面做起了觀賞魚銷售生意。“說實話,在重慶做觀賞魚的生意有搞頭,但有時拿不到貨只有幹著急,”她說。

    多次受製於人的狀況使她萌生了回鄉養魚的想法:我老家在山區農村,山上有一股終年流淌的溫泉水,要是利用起來養觀賞魚,那豈不是天賜良機。這一想法得到丈夫許偉的支持。當年春節,兩口子處理掉門面,收拾起回到老家,開始了創業之旅。

    王艷敏返鄉創業得到鎮村計生協會的高度關註,“王艷敏是我們村的獨生子女,我們把他作為計生家庭帶頭創業致富的典型加以培養,目的是帶動更多的村民勞動致富,”村計生幹部說。

    根據王艷敏的規劃,第一期工程需要土地80畝,進養魚場的幾百米公路坑坑窪窪需要改造,鎮村計生幹部全力協調參與土地調整,解決土地出租戶提出的問題,幫助修渠引進山上的泉水,還爭取到了鎮裏的資金,把公路改造得平平順順。

    王艷敏拿出做生意的存款,加上東借西湊,投入80多萬元,挖池築坎,修路建渠,購買設備,到2012年6月,萬事俱備,8口魚塘關水養上了日本錦鯉和金魚兩大類26個品種。

    “過去賣觀賞魚雖然對魚性有一定了解,但養起來卻是另外一回事,”王艷敏說,為了確保生產上不出大的問題,夫妻倆從互聯網上查閱有關知識,還從書店賣來魚業科技圖書自學,遇到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請縣裏的水產專家上門應診。

    一晃一年時間過去了,今年6月,首批觀賞魚上市。幾乎在同時,實現了自繁自養。解決了過去需要到外地購進魚苗的瓶頸問題。

    夫妻不但把過去的老客戶利用起來,還在網上建起了自己的銷售渠道。“我們現在的觀賞魚供不應求,除了供重慶主城的幾十家門市外,還銷到四川、貴州等地,”王艷敏說

在生產經營上,王艷敏走的上魚苗自繁自養、成魚自養自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