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人工養殖的珍稀特有魚種在養殖池內,是不是也像江河中的魚兒們那麼悠哉遊哉?
“養殖池內的魚兒,過夏天要經受小水體環境的高溫和缺氧,面臨重重考驗。”8月5日,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站(以下簡稱放流站)站長劉勇,帶領我們見證了放流站一個普通的夏日。
5:00 監測數據 開機增氧
淩晨是“翻塘”事故高發時段。按照值班安排,巡查人員陳書勤按池號檢查著30個養殖池的增氧機運轉情況,情況顯示全部正常。她記錄測量數據:水溫26.5攝氏度,水體含氧量5毫克/每升。 “每天的零點到清晨6點左右,養殖池易缺氧,需要及時觀察,開啟增氧機,幫助上下水層的對流,增加水體的含氧量。”
7:30 排出汙水 保持水質
養殖技術員倪勇、胡美洪、呂小林等來到各自負責的魚種養殖池邊,拔起排汙管,開始排汙。這是投餵前的準備工作,因為前一天魚種的糞便和殘餌會滋生大量細菌,比如厭氧性腐生菌等會使得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含量劇增,造成魚兒厭食、得病,甚至直接導致魚兒死亡。特別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達氏鱘這樣的珍稀魚類,喜歡貼著池底遊動,更需要保持水質的清潔。眼前的達氏鱘,知道“早餐”時間到了,搖著尾巴貼著池壁急促地遊動著,尋找著,似乎在催促技術員:“我們都餓了,快點快點!”惹得跟它們套養在一起的圓口銅魚聚集在排汙口,仿佛驚訝一直優雅的鱘魚大哥為了一頓飯怎麼這麼著急。
8:30 魚食投餵 魚兒分池
排汙完成後,開始進行投餵。魚種投餵時要定時、定質、定點、定量投餵,到了這個時候,魚兒們就像等待開飯的孩子,聚集到餌料臺邊,技術員的腳步聲都會引起它們的騷動。每個品種、每個階段的魚種攝食種類和數量都不同,需要根據池內魚兒的性情、體重、天氣、水溫、水體環境等綜合因素來考慮。體長近1米的達氏鱘是典型的急性子,餌料中需要蛋白質含量偏高,吃得快,排泄也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是標準的慢性子,對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的要求低一些,常常不知疲倦地慢慢刮食魚池中的殘羹。胭脂魚跟達氏鱘“混居”套養在一起的時候,還能通過吃掉達氏鱘的殘餌來清潔環境。技術員胡美洪像哺育孩子一樣,細心觀察。 “一次投餵十來個養殖池,要花兩個小時的時間。”
早上天氣涼爽,魚兒分池工作也在此時進行。魚兒早期生長很快,要經常給它們改善住宿條件,適時稀分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