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裏的湖泊多得出奇。漁民們就是依靠這些湖泊、蕩漾,以水為家,捕魚養家;同裏的“魚行街”,讓遊人們聯想起這裏的繁華魚市。

絲網是遠古漁民從蜘蛛織網捕蟲中得到感悟後編成的。一串絲網,50來米長。每隔18厘米安一個浮子,浮子是用高粱稈做成的;老舊的絲網為單層,新式的為三層;所謂三層,即一串絲網有三層。裏層是小網眼,外層是大網眼。

網眼不同,捕獲到的魚就會有大小。鲹鰷魚、小白絲等用二指寬的小魚網就能捕到;三指至四指的浮網,能捕獲鯽魚、雞骨浪等;而五指以上的三層網,可捕獲鰱魚、草鯤、烏青等。

絲網船要求輕捷靈便,通常采用九至十三路板的腳船。在同裏的大河、小港,乃至湖泊,經常有絲網船出沒,一人搖櫓,一人放網。

漁民把網放完了,先用竹竿做一個浮標;接下來就是趕魚。漁民先用一塊小木板踏出聲音來,再拿篙子往水裏抽,魚兒受驚後四處亂竄;水面上水花湧動,魚兒在逃亡中被網纏住,脫身不了。

收網了。搖櫓人根據收網人的速度,時快時慢;船頭始終尾隨著遊動的魚兒,作柔性追趕;魚纏在網上了,收網人一手拉住微微顫抖的絲網,另一只手迅速抄出一個網兜,把魚兜住,倒進活水艙裏養著;又一條魚兒撞進網眼兒裏了。魚兒纏在網上,無法掙脫,他就幹脆把魚和網一通拎上船,把魚取下;船在水裏來回打轉,他重復著前一個動作,直到把網收完;船艙裏水花四濺,打濕了收網人的衣衫和臉面,他全然不顧,一臉的高興。

清明後,先是鯽魚、鯉魚咬籽,接下來雞格浪、鲹鰷魚咬籽,再後來就輪到鯿魚、白魚咬籽了;到了端五,咬籽結束。

捉咬籽魚的那陣子,漁民們起早摸黑、風雨無阻。他們天不亮,把船放到灘子,把網放下;魚兒開始咬籽了,它們成群結隊,四處追逐,水面上翻起了一朵朵水花;激情中,魚兒毫無防備地撞在了網上;魚兒在網上翻滾、掙紮;可是越掙紮,纏得越牢;魚太多,收網的人像摘果子似的。

冬季清蕩是更加快樂的“肥差”。在清蕩的那陣子,漁民們成群結隊地放船過去。到了同裏湖、南星湖等養魚場,他們各施本領,捕到的魚少到幾十尾,多到成百條。

如今,到同裏的遊客們,常常在湖邊出神地看漁民張絲網。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