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貓最喜歡吃老鼠和魚。貓吃老鼠很容易理解,貓是老鼠的天敵。但是貓愛吃魚似乎有點說不通,貓是陸生動物,而魚是水生動物,魚是怎麼把貓吸引上的,為什麼會成為貓咪的盤中餐呢?
“幸福是什麼?”有個有趣的答案——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從這句話裏可以看出,對貓咪來說,魚可算得上是美味佳肴了。可魚兒緣何成了貓咪的盤中美餐呢?
這得從貓科動物的眼睛說起。
喜歡貓的人都知道,貓有一雙有神的大眼睛,這與貓的食譜有很大關系。貓是夜行動物,為了適應一片漆黑的環境,它必須具備出色的視力。牛磺酸是一種能提高夜視能力的物質,這種含硫非蛋白占視網膜中遊離氨基酸總量的50%,對貓眼視網膜中的有促進作用。據悉,貓的食物中若缺少牛磺酸,會導致其視網膜變性,長期缺乏會導致失明。
然而貓自身體內無法合成牛磺酸。貓體內由於缺乏合成牛磺酸的限速——半胱亞磺酸脫羧酶,所以不能以蛋氨酸和為原材料合成機體所需的牛磺酸,需要從動物蛋白中提取。研究表明,許多動物體中都含有牛磺酸,其中魚貝類的含量最為豐富,老鼠體內也含有大量的牛磺酸。貓吃魚和老鼠的“嗜好”,由此可窺見一斑。如今超市中售賣的貓糧中,也含有大量的牛磺酸。
至於在水裏的魚為何淪為陸上貓的盤中餐,有一種說法是,古埃及的漁民在尼羅河下遊乘船捕魚,而貓被養在船上捕捉老鼠。當貓食物不夠的時候,漁民就會用捕到的雜魚餵貓,貓對這種美味又營養的食物非常感興趣,逐漸就養成了愛吃魚的習慣,並把這種習性下來。
然而,這套“獲得性遺傳理論”卻飽受質疑,因為動物進化論的核心精神是“自然選擇”,後天獲得“優良”並不被學界廣泛接受。
實際上,並非所有的貓都是高度適應陸地生活的。人們一提起貓,往往想到的是“家貓”,而家貓只是野生斑貓的近親。家貓會遊泳的可能不多,但它的近親豹貓和漁貓,可都是貓家族中的遊泳健將。
豹貓既擅長爬樹,也能遊泳。它們主要棲息在森林與雨林地帶,通常為距河道較近的潮濕區域。由於會遊泳,除嚙齒類、鳥類、爬行類等小型哺乳動物之外,魚類和兩棲類動物也上了它們的食譜。
漁貓,與其他貓科動物不同,趾間有半蹼,極擅長遊泳和潛水,使得它們在半水生環境下行動自如。和其近親豹貓類似,漁貓居住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流、溪流、蘆葦濕地及紅樹林濕地等淡水資源豐富的區域。不過,由於漁貓所依賴的濕地和森林被大量破壞,加之漁業資源被過度開發,這種美麗的生靈已經瀕臨滅絕。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貓愛吃魚,但“過猶不及”。
原來,以魚為主的食品組織胺含量很高,組織胺是動物體內一種化學傳導物質,可以影響許多的反應,包括過敏、發炎反應、胃酸分泌等。如果貓咪吃魚過敏,再加上可能引起的消化系統紊亂,這只吃貨很可能因大量吃魚而逐漸“絕食”,甚至搭上小命。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