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從而引發了環保人士和魚類保護專家的廣泛擔憂。
雖然貴州省航務管理局堅持認為,該工程是生態與經濟的雙贏選擇,但由於建設航道未經保護區區劃調整並缺少環評手續,該局近日決定,“赤水河航運建設擴能工程”暫緩動工。
然而,環保組織及業內專家普遍擔心,這是建設方的“緩兵之計”,珍稀特有魚類的命運仍未可知。
長江僅有無壩支流航運工程引發爭議
令環保組織如此焦急的原因是,赤水河工程的時間表早已敲定。
近日,貴州省航務管理局官網公布的一則“赤水河航運建設擴能工程勘察設計和物理模型試驗研究招標公告”引發了爭議。
盡管貴州航務局方面已明確表示,該招標公告旨在尋找航運擴能工程的優化方案,而非施工招標,項目尚未動土,然而,工程的持續推進卻使魚類保護專家神經越發繃緊。
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下簡稱“WWF”)及眾多環保、水產專家稱,這一工程將使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最後的避難所瀕臨崩潰。
按照規劃,該項目自茅臺酒廠取水口下遊至習水縣習酒鎮岔角灘,其中航道工程河段為赤水河茅臺至岔角段,整治航道長度58公裏,另外,還包括若幹航標工程和7處停靠點。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水生生物保護專家陳毅峰發現,即將整治的航道中不僅珍稀魚類種類多,而且是長江上遊唯一一條沒有修建水壩、水庫的一級支流,白甲魚等60多種在水庫靜水環境中無法生存的魚類都逃到了赤水河才得以保留,從而成為珍稀特有魚類在長江上遊的最後避難所。
對照2013年7月環保部(“環函[2013]161號”)公布的“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圖”,本報記者發現,“赤水河航道建設擴能工程”全部位於該保護區的核心區範圍內。
2013年8月末,WWF中國淡水項目負責人雷剛發出“赤水河告急”的媒體求助信。在此之前的8月15日,WWF等單位發布《2013年長江上遊聯合科考報告》曾警告長江上遊魚類資源瀕臨崩潰,並呼籲開展一系列搶救性保護行動。
令環保組織如此焦急的原因是,赤水河工程的時間表早已敲定。
根據貴州省航務管理局的原有規劃,赤水河擴能工程的施工期定為2013年10月-2015年10月,而施工現場的三通一平、施工備料等工作將提前兩個月啟動。
環保組織及水產專家認為,航道擴能一旦動工,將對珍稀魚類的生存構成極大威脅。陳毅峰告訴本報記者:“開挖航道,人為製造溝渠,破壞淺灘,將對魚類產卵、幼苗成長的環境造成極大破壞。”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