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幼小的魚苗也被撈上來了 母親河上網具密布 魚苗也不放過●追蹤 捕撈過度網眼小 上等魚逐年減少 連日來,早報持續報道“絕戶網”捕魚、破壞漁業生態這一現象(詳見早報6日A11版,8日A13版報道),引起強烈反響。近年來,漁業資源日漸衰退,捕魚者為了維生,網眼越織越密,不管大魚小魚一起撈。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科的調查也顯示,在泉州海洋捕撈產量中,上等魚類的比例已經越來越小。
母親河上捕撈過度 網眼小 福建泉州上等魚逐年減少
  捕魚者說: 競爭激烈資源枯竭 捕魚愈發難以維生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泉州臺商投資區東園鎮下垵村的漁港碼頭。一片沙灘的盡頭,停泊著幾十艘小漁船。在近海的沙灘上,鋪著一條條長漁網。 11點多,兩位老漁民出海捕魚後挑著“戰利品”走上沙灘。一位老漁民抱怨:“唉,都沒魚了,什麼都抓不到。” 在老漁民挑著的桶裏,一個裝著一堆不起眼的小魚,只有幾只稍大一點的帶魚。另一個裝著幾只小螃蟹和一些小蝦。
  “早上7點就出海了,到現在才抓到這麼一點東西。”老漁民說,他們捕魚已經30多年,以前海裏的魚多且肥大。當時他們和人合夥買了一條大船專門去外海捕魚,最遠到了浙江一帶,每次出海收獲頗豐。 “現在海裏的魚越來越少,漁船越來越多,競爭太激烈了,我們就各散東西了。”老漁民說。 過了一會兒,漁民張師傅也捕魚完回來,挑著一個小桶,桶裏也是只有幾只小魚、幾只小螃蟹和小蝦。“天還沒亮就出去了,什麼都抓不到。” 張師傅感慨,以前漁船比較少,捕魚技術比較落後,都靠人工劃船捕魚,幾乎每次出海都能賺到錢。如今技術進步了,漁網質量變好,漁船也好了、多了,海裏的魚蝦基本撈凈了。“出一次海都賺不回來油錢,聽說哪裏有魚,跑得慢點,到了連下網的地方都沒有。”
  耗費多時,老漁民只捕獲了一些小魚小蟹。 漁業現狀: 中上層魚類占比60% 上等魚類比例越來越小 泉州海洋捕撈產量每年在60萬噸左右,雖然年產量變化不大,但漁業資源每年衰退都較嚴重。
  記者從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科獲悉,目前低價值、中上層魚類、雜魚魚類的比例越來越高,而紅蓮魚、金鯧魚等上等魚類比例卻越來越小。 “現在產量主要集中在中上層魚類,即鮐鯵魚類,捕獲量大,大概占總產量的60%,其他魚類都很難形成魚汛。今年更不樂觀,連中上層魚類都更少了。”漁業科周科長說,他剛從石獅祥芝一漁民口中得知,祥芝的800多艘鋼質船,上禮拜出海捕撈,因為捕不到魚,800多艘船一個航次就虧損了1000多萬元。 “漁業資源的衰退原因有多方面,捕撈強度過大,漁具網目過小,三無船只違規捕撈,沿海汙染不利幼魚生存都有影響。”周科長表示,進一步給漁業的生存創造空間和時間非常重要。空間的投入和執法上監管、控製近海的排汙、汙染,懲治非法捕撈,給魚類的生長創造好的環境條件,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循環系統。
  “最近國家農業部對網目尺寸做了新的調整,這就讓漁具更規範,更有利於限製漁民對幼魚的捕撈。”周科長說。 捕魚標準: 一網次幼魚不得超過25% 可捕幼魚有重量標準 每次撒網,捕獲的魚肯定有大有小,有成魚有幼魚,那麼網中的幼魚量占多大比例是合法的?可捕撈的幼魚重量又是否有個標準? 昨日,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政漁港監督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福建省對海洋捕撈中幼魚的捕撈量作出的規定,每航次(或網次)捕撈漁獲物中,幼魚總量不得超過漁獲物的25%。如果被查出幼魚比例超標,執法人員會將超過比例的幼魚沒收,並對漁民處一定的罰款。另外,漁業部門對可捕撈的幼魚也定有標準。 可捕撈的幼魚,如常見的大黃魚要求體重在125克以上(含125克)或肛長210毫米以上(含210毫米);小黃魚:體重100克以上(含100克);鯧魚:體重150克以上(含150克);鮁魚:體重750克以上(含750克)或叉長450毫米以上(含450毫米);二長棘鯛:體重25克以上(含25克)。
  “對幼魚比例的執法,現實中比較難執行,因為現在的魚比較雜,而且每次捕獲的量又大,難以去界定幼魚。”該負責人表示,如今主要是從網具著手,把漁民的網具網目控製下來,從而加強對漁業資源的保護。 他山之石 定休漁期禁捕幼魚 捕到幼魚需放生 近日,澳大利亞聖誕島迎來一年一度的紅蟹大遷徙奇觀,大約4000萬只紅蟹從地勢較高的雨林中出發,浩浩蕩蕩前往海灘產卵,場面煞是壯觀。當地政府不得不為此關閉大部分道路,當地居民們也早已習慣與紅蟹和平相處並對其進行相關保護。 看到這則新聞,不少網友感慨,要是在中國,恐怕沒有一只蟹能活著到達目的地。雖然這是句玩笑,但也引人深思。 在國外,很多國家為了保護海洋資源和動植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出臺了許多法規為它們創造了更好的生存空間。 在溫哥華,當地政府規定,港內捕魚捉蟹必須交費,辦理“漁證”。若是捕到幼魚和幼蟹,必須放歸海裏。特別是250克以下的海蟹,絕對不能捕食,違者罰款。
  在秘魯,港口海域存在大量幼魚時,政府為了有效保護魚資源和下一捕季能夠有更好的收成,常下令禁捕,若是違反規定捕魚會受到嚴厲的製裁。 在日本,有全國第一養鰻生產量的鹿兒島縣,近年來因鰻魚資源日漸稀少,製定了嚴格的禁捕計劃來保護鰻魚資源。同時,養鰻生產量排名第三的宮崎縣每年10月—12月,原則上禁止捕撈全長超過25厘米的鰻苗。 記者手記 不捕幼魚 拒吃小魚 2000多年前,孟子曾說:“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裏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告訴我們,不要役使自然,只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萬物才能生息有道。 丹麥人釣魚時會隨身帶一把尺子,每當釣上一條魚,都會用尺子度量一下,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生。也有人不解他們的做法,丹麥人笑言,為什麼不讓小魚長大呢? 丹麥人看似放棄的是一條小魚,卻保護了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收獲的反是一條大魚。如果人人都能從微小的行動做起,大自然將回饋給我們更多。讓我們從自己做起,不捕幼魚不食幼魚,還給海洋一個良性的生態循環系統。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