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局(下稱“深圳市食安局”)通報該市貝類水產品檢測情況,2013年1月~9月,該局日常監測中,共檢測樣品3988批次,總體抽檢合格率為95.7%。其中,該局抽取204個雙殼類水產品樣品檢測重金屬鎘和鉛的含量,鉛的項目全部合格,而鎘的超標樣品數有34個,合格率為83.3%。
 
    深圳市食安局副局長陳建民介紹,本月,該局針對深圳灣的非法捕撈情況進行了連續3日的跟蹤調查,發現從這一海域打撈的大量水產品流向深圳南山區集貿市場和市外。此次行動中,該局對集貿市場索證檢查以及對5個樣品進行抽檢,發現1個批次的生蠔鎘含量超標,目前已對涉事集貿市場的相關檔位進行立案調查。
 
    同時,該局對餐飲環節的扇貝、元貝、花甲、生蠔、帶子、象拔蚌等18種常見貝類水產進行了抽檢,檢驗項目包括無機砷、甲基汞、鎘、鉛等汙染物。抽檢的99批次產品中,7個批次的產品不合格,分別為扇貝5批次、帶子1批次、生蠔1批次,不合格項目全部為鎘含量超標,未發現其他汙染物超標的情況。
 
    內臟鎘含量更高 食用時應該去除  專家表示,因養殖和捕撈環境的惡化,水產品往往會受到水環境中重金屬的汙染。水產品中常見的重金屬汙染主要有鎘、鉛、汞等。鎘的蓄積性較強,主要是通過大氣沈降和陸源汙染物的排放等途徑入海,一部分溶於海水,另一部分呈懸浮狀態沈在海底,蓄積性也很強,而養殖貝類的棲息地一般位於水底汙泥,最靠近陸源排汙處,這兩種狀態的鎘易被貝類特別是牡蠣、貽貝等所富集,其體內的鎘含量可能比水體濃度高幾十倍甚至上千倍,而且難以代謝排出。  鎘能夠取代骨中鈣,使骨骼嚴重軟化,骨頭寸斷,長期攝入微量鎘容易引起骨痛病。1950年代在日本造成過轟動一時的“痛痛病”。長期攝入過量的鎘,會造成肝腎損害、肺氣腫、支氣管炎、內分泌失調、食欲不振、失眠等問題。另外,鎘也是一種致癌物質,可能誘發前列腺癌癥。
 
    根據參考文獻記載,貝類的生物特性,鎘、鉛等重金屬容易富集在內臟、鰓等部位。考慮到部分市民食用貝類時不去除內臟的習慣,深圳市食安局專門對部分貝類樣品進行了內臟與貝肉鎘含量比對測試,通過比對發現貝類水產品內臟的鎘含量均比貝肉高,實驗發現所檢樣品內臟的鎘含量水平為貝肉鎘含量的1.18倍至8.0倍不等。專家建議市民在食用貝類時應去除內臟,這樣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攝入超量鎘的風險。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