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種俗稱為“夾層”的捕魚場景在北侖蘆江上頗為常見。夾層船為小木船,單人操作。船的前方橫置著一條伸向右側河面的兩米長的竹竿,竹竿上每隔30厘米結著一條沈入河底還有余的長繩,長繩下端舳(讀音“住”,有穩定之義)著數顆镴舳;夾層的魚網也很特別:有並列著的四米多長的竹竿,竹竿下部是兩片狀如蚌殼、可開可合的魚網,魚網開口處有稱為鐵嘴巴的鐵製件各與長竹竿相連,魚網的上部有個圓箍,把兩條長竹竿緊緊抱住。用這種魚網捕魚的方法,就如同用一雙筷子夾菜。
漁翁手劃小船到達作業區後就棄槳持竹篙,站立船尾撐船緩行,在行船的同時,船右側長竹竿上的六條長繩也隨之在河底緩緩劃過。漁翁雙手在撐篙,雙眼卻緊緊盯著長繩過處的水波,一旦發現一串串晶亮亮的水泡往上冒,就把漁船漾到水泡近處,用竹篙固定船只,並迅速持網具伸向與水泡相垂直的河底,左右手如同筷子夾肉塊似的大幅度撐開竹竿,並使勁往河底插,下面蚌殼狀的魚網鐵嘴足足張開30來厘米,深深插入河底後,雙手就把兩條竹竿並攏,則蚌殼狀的魚網鐵嘴亦緊緊閉合起來,連魚帶水統統吞進“嘴”裏了。把網兜提到水面上晃動幾下,把泥淖淘洗幹凈後,網眼中就透出了銀光閃閃的大魚。
夾層捕魚多在秋冬及早春進行。原來,鯽魚、鯰魚、鯉魚等淡水魚類中秋以後逐漸減少活動量,匍匐在河底覓食。當镴舳劃過它的軀體時,一受驚,它就立馬鉆進河泥中躲藏起來,攪得河泥中的氣泡直往水面冒。漁民就據此巧妙地設計出了這套順藤摸瓜的網具。
考(考,擊也。見《康熙字典》)響板魚則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北侖蘆江上的另一種捕魚方法。
考響板捕魚的船叫“腳劃船”,腳劃船中間大,兩頭小,船頭向上翹,其形狀像春夏季節鮮蠶豆的莢殼,所以又叫“豆莢殼船”。捕魚時,可單船也可多船結伴作業。漁翁坐在船尾,雙腳蹬木槳劃水前行,右腋下掖著手槳掌舵,捕撈作業需選擇在無水草的空曠水域。開始捕撈時,各人左手持一頂三角網或趕罾網將之伸入河中隨船行進,右手將手槳擱置一邊,握棒槌,由一人喝令:一、二、三、開始!緊接著眾人同時將棒槌連連敲擊鋪設在船底上的木板,這來自四面八方急促的敲擊聲在水下擴大為巨響,震得在水中遊蕩覓食的魚兒們暈頭轉向,不知所措,附近又無水草可以藏身,看見船旁的魚網還有網兜,就錯把魚網當成了避難所,紛紛往網兜裏鉆。鯉魚、青條、白條(青條、白條都是俗稱,形狀如俗稱的排魚,體形碩大,長可達三十幾厘米,味鮮美)等大型野生淡水魚撞進網兜時,持網的左手突然沈重,獨手難以把持,右手立馬放下棒槌,雙手協力把網拗上來,把大魚倒入蓄著河水的船艙中養起來。如果沒撞上大魚,十來秒鐘後就可起網,活蹦亂跳的鯽魚、排魚等也很可觀。一個回合結束後,換個地點,再如法炮製,兩個時辰後,個個滿載而歸。當年蘆江中野生淡水魚資源十分豐富,魚兒密度高,非常適宜考響板魚作業。不過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野生魚資源逐漸衰敗,為了保護小魚,考響板魚也淡出江湖了。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