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養殖草魚有諸多優勢。首先是氣溫高,適宜生長時間長;其次是水網密集,水資源豐富;再次是物流發達,靠近市場;還有技術水平相對較高,模式多樣化,有眾多飼料廠家,飼料普及率高。據《中國漁業年鑒(2012)》統計,全國草魚養殖產量已經達到440萬噸以上,占淡水養殖魚類總產量的1/4左右。其中廣東省年產草魚63萬噸,僅次於湖北省的81萬噸。
目前,廣東草魚主養區一般有四種養殖方式,分別是魚種養殖(0.1-0.3斤/尾、0.3-0.7斤/尾上市)、中級草魚養殖(2-3斤/尾上市)、大級草魚養殖(5斤/尾以上上市)、脆肉鯇養殖(7-11斤/尾上市)。魚種養殖主要集中在中山黃圃、惠州博羅、佛山三水等地,主要供應廣東、湖南、江西、福建;成魚養殖主要集中在廣州、中山、珠海、佛山、雲浮、肇慶、惠州等地,其中又以廣州番禺、中山黃圃、佛山順德最為集中,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區域集中、分級養殖的特點。自2001年起,廣東大力推廣草魚精養模式,草魚產量逐年遞增,畝產量基本在2000斤以上。
從養殖效益來看,2008年以來由於飼料成本不斷上漲,病害越來越嚴重,產業規模和效益出現下滑。以脆肉鯇為例,主要集中在本省部分地區消費,雖然其養殖效益保持在相對良好的水平,終端市場開拓進展不大,製約其發展。最近兩三年,其他各省區草魚養殖面積逐年擴大,而且塘頭價格高於廣東,使粵魚外運,廣東從草魚消費大省成為輸出省。
從整個產業看,草魚養殖還處於發展初級階段。養殖戶大進大出的格局沒有改觀,草魚價格波動劇烈的形勢也在延續。雖然2011年草魚價格較好,但2012年6月起草魚價格大跌,時至2013年4月底,各地統級草魚收購價也僅為4.6元/斤左右,起色有限,更多養殖戶無奈減養、轉養。據了解,今年廣東草魚養殖規模整體比去年下降了大約30%,下半年草魚養殖才實現扭虧為盈,尤其是大規格成魚價格上漲迅速,9月份塘頭價格已經漲到6.7-6.8元/斤,而同期江西的草魚塘頭價8.0元/斤左右,因此還有相當上漲空間。
這些是廣東草魚養殖產業“內憂外患”的必然呈現。更加嚴峻的挑戰還體現在:由於長期以來缺乏足夠的科研經費投入,科技對草魚養殖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沒有得到有效體現,還面臨良種覆蓋率低、病害損失嚴重、養殖模式落後、效益提升乏力,以及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加劇,水產品質量安全和養殖水域生態安全等一系列問題。
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必須回到一個基本點上:技術創新。相比較豬、雞、鴨而言,水產品種的技術仍然是落後的。以行業研究最多的草魚來講,草魚對各種營養的基本需求或最佳配製比例仍然是模糊的,是粗獷的。對各種原料的有效利用率也是模糊的。其他水產品種更是如此。目前草魚養殖產業在苗種、飼料、養殖等環節在技術上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提升空間。
優良種質是養殖業發展的基礎。目前廣東草魚人工繁育種群良種生產能力相對降低,種質退化,故出現成活率低、生長慢、抗逆性差、體型及體色部分變異、發病嚴重等問題。省內各市縣20世紀60年代起陸續建起國營魚苗場,然而近親繁育嚴重,生產能力弱,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目前省級草魚良種場建成只有佛山南海百容水產良種場和韶關市始興縣省級草魚良種場2家。近年來不少科研院校開始原良種的保護與培育,但草魚家系培育、良種選育需要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及企業在政策、資金、人力、技術方面進行持久的產學研合作與投入。當務之急,作為草魚魚苗生產大省,廣東省應根據各自優勢,組織實施,開始和加強各級良種場建設,選育出適合地方的優良品種。
從生產支出看,飼料占養殖成本的70%以上,科學合理的飼料配方和投餵方法能顯著提高養殖效益。廣東的草魚養殖池塘,畝產量基本在2000斤以上,每畝的飼料投餵量超過2噸。一般草魚的飼料成魚階段飼料蛋白25%-28%較為適宜,市場上一般在28%-30%。高能飼料增加了肝臟負擔,特別是在高密度養殖的時候,很容易造成亞健康狀態誘發草魚肝膽綜合癥。草魚發生肝膽病變以7-10cm的當年魚種最為普遍,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高,達40%-60%;病程也長,春夏5、6月水溫上升時開始發病,一般死亡高峰在8、9月,可以持續到10月底。
據海大集團的調查報告顯示,對於粗蛋白含量在26%-30%的飼料來說,2-3斤/尾上市的草魚飼料系數在2.4-2.8左右,5斤/尾以上上市的草魚飼料系數甚至達3.0-3.5。近年來,膨化飼料以消化利用率高、水中穩定性好、便於直觀觀察和控製魚的攝食等優點已普遍應用於草魚池塘養殖中。但是,單一投餵膨化飼料,投入成本高,魚體體型較為肥胖。而傳統通過青飼料投餵的池塘草魚養殖模式,盡管投入少、成本低、體型也比較修長,但通常產量不高、效益不明顯。有研究指出,池塘養殖草魚投餵膨化飼料與浮萍的搭配比例以75:25較為適宜。但是盲目地向飼料中添加過多的粗飼料,致使飼料中粗纖維含量有較大的增加,容易造成飼料中蛋白質及熱量的水平過低,影響草魚的生長。未來,如何進行草魚飼料的科學配比,依然是草魚養殖的一個重要關註點。
草魚養殖的另外一個瓶頸問題是疾病問題。常見的危害比較大的疾病主要有草魚出血病、細菌性敗血癥、老三病(赤皮病、腸炎病、爛鰓病)、小瓜蟲、車輪蟲、絳蟲病等,各種疾病在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流行,給草魚養殖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其中草魚出血性病毒病自上世紀50年代發生,流行季節長、發病率高,在廣東省養殖區域影響嚴重,病毒感染致魚死亡率60%-80%,嚴重時達90%以上。草魚病毒性出血病還常與細菌性爛鰓病、赤皮病、腸炎病等並發,致使魚種、成魚大批量死亡。目前對於草魚出血病還沒有很好的治療藥物,只能靠預防。廣東省自上世紀60年代率先開始進行草魚人工免疫,在多地取得良好效果。
人工免疫已成為行業發展的新方向,效果受多個因素的影響。首先是草魚使用的疫苗品種。2011年到2013年間,我們對各地進行追蹤發現,廣東地區的草魚總體成活率大概在60%,其中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