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中常見病的防治
感冒:旅行在異地,氣候溫差較大,忽冷忽熱,容易感冒,但只要註意,就可以防治。即使感冒,早些吃藥,就可痊愈。
中暑:夏日旅行如果中暑,要立即轉移到通風、涼爽的地方休息,並服用仁丹、十滴水,在太陽穴、人中處塗風油精。 最好充分休息,不要勉強旅行。
腸胃病:在旅遊當中,遊客不適應新環境,新、舊兩地飲水和食物中元素不同,易得腹脹和腹瀉。如果再暴飲暴食,還易得胃腸炎。患了這些病,需及時治療,服用抗菌素等藥物。
水土不服:旅遊在外,氣候、水質、飲食等條件都有變化,一些人往往不習慣,會出現頭昏無力、胃口不好、睡眠不佳等現象,這是水土不服的表現。患了水土不服,需要多食水果,少吃油膩,還可服用一些多酶片和維生素B2。
咬傷:旅行中被昆蟲咬傷,用堿性液體沖洗傷口,可以消除疼痛。被蛇咬傷,首先要註意看傷口上的牙痕,如留有兩個大牙痕,是被毒蛇咬傷,要立即用帶子把傷口上部紮緊,防止毒素擴散,同時,把毒素吸出或擠出,用肥皂水清洗傷口,然後,趕快前往醫院。
旅行中飲食衛生的註意事項
旅途中保持身體健康的首要問題就是時刻註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旅行中的飲食衛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註意飲水衛生。一般來說,生水是不能飲用的,旅途飲水以開水和消毒凈化過的自來水為最理想,其次是山泉和深井水,江、河、塘、湖水千萬不能生飲。無合格水可飲時,可用瓜果代水。
2. 瓜果一定要洗凈或去皮吃。吃瓜果一定要去皮。瓜果除了受農藥汙染處,在采摘與銷售過程中也會受到病菌或寄生蟲的汙染。
3. 慎重對待每一餐,饑不擇食要不得。高中檔的飲食店一般可放心去吃,大排檔的可有選擇地吃,攤位或沿街擺賣推車賣)的不要去吃。旅行中雖然饑腸轆轆的情況不少,但小攤小販的食物不能去碰。如果饑不擇食,則等於拿生命開玩笑。
4. 學會鑒別飲食店衛生是否合格。合格的一般標準應是:有衛生許可證,有清潔的水源,有消毒設備,食品原料新鮮,無蚊蠅,有防塵設備,周圍環境幹凈,收款人員不接觸食品且錢票與食品保持相當距離。
5. 在車船或飛機上要節製飲食。乘行時,由於沒有運動條件,食物的消化過程延長、速度減慢,如果不節製飲食,必然增加胃腸的負擔,引起腸胃不適。
野外旅遊如何應付意外事故
在野外旅遊時,可能會遇到各種意外事故,以下介紹幾種應急措施。
被毒蛇、昆蟲咬傷:在野外如被毒蛇咬傷,患者會出現出血、局部紅腫和疼痛等癥狀,嚴重時幾小時內就會死亡。這時要迅速用布條、手帕、領帶等將傷口上部紮緊,以防止蛇毒擴散,然後用消過毒的刀在傷口處劃開一個長1 厘米、深0.5 厘米左右的刀口,用嘴將毒液吸出。如口腔粘膜沒有損傷,其消化液可起到中和作用,所以不必擔心中毒。 被昆蟲叮咬或蜇傷時,用冰或涼水冷敷後,在傷口處塗抹氨水。如果被蜜蜂蜇了,用鑷子等將刺拔出後再塗抹氨水或牛奶。
骨折:骨折或脫臼時,用夾板固定後再用冰冷敷。從大樹或巖石上摔下來傷到脊椎時,將患者放在平坦而堅固的擔架上固定,不讓身子晃動,然後送往醫院。
外傷出血:在野外備餐時如被刀等利器割傷,可用幹凈水沖洗,然後用手巾等包住。輕微出血可采用壓迫止血法,一小時過後每隔10分鐘左右要松開一下,以保障血液循環。
食物中毒:吃了腐敗變質的食物,除會腹痛、腹瀉外,還伴有發燒和衰弱等癥狀,應多喝些飲料或鹽水,也可采取催吐的方法將食物吐出來。
徒步旅行的防病準備
徒步旅行對於青年人和中年人,無疑可以增強體質,但是,如果不做好徒步旅行的防病準備,則有可能適得其反,主要註意以下幾點:
1. 防疲勞。預防的關鍵在於,一要步姿正確,二是不要心急,三是要會走路,走小路而不走平坦的公路,既使走公路也不走平坦的中心而是走高低不平的路邊。
2. 防腳打泡。萬一選鞋不對或步姿不正,行走中感到腳的某個部位有疼痛或摩擦感,可在該處貼上一塊醫用膠布或在鞋的相應部位貼一塊單面膠,在一般情況下,這就可以防止打泡。
3. 防寒暑。北方徒步旅行要帶一些質輕防寒性能好的衣物,如果行走在廣闊的北方平原,風速較大,衣著應及時調整。南方徒步旅行,夏季要防暑防雨。
4. 解渴要適可而止。出發前最好準備一壺清茶水,適當加些鹽。清茶能生津止渴,鹽可防止流汗過多而引起體內鹽分不足。
5. 熱水洗腳去疲勞。
6. 隨身攜帶一些常用的感冒藥、防暑藥和外傷藥,備一酒精盒浸1~2根馬尾。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