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世界名城(埃及沙姆沙伊赫、英國倫敦、緬甸仰光、埃及開羅……)接二連三發生的恐怖事件,給國際旅遊業蒙上了恐怖主義的陰影。據統計,從去年開始,世界知名城市及旅遊景點遭受恐怖主義襲擊的頻率達到2001年“9・11”事件後的新高。
隨著中國遊客出境旅遊目的地快速延伸到世界各個角落,我們遭遇國際恐怖主義襲擊的風險是否也在升高?有必要因為恐怖主義停止旅行的腳步嗎?如何在國際旅行中做到有恃無恐?
無需停止旅行腳步
美國著名的全球城市理論學者SaskiaSassen曾指出,正是由於名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價值更容易產生轟動效應和恐怖威懾力量,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恐怖主義形式已從以劫機為主演變為襲擊世界重要城市。自新千年以來,幾乎每年都有至少一次恐怖主義事件發生在著名旅遊城市或景點――無論是2001年的紐約,2002年的巴厘島,2003年的卡薩布蘭卡和伊斯坦布爾,2004年的馬德裏,還是今年的倫敦和沙姆沙伊赫,而這些事件造成的損失和國際影響往往尤其嚴重。
恐怖主義對國際旅客構成的潛在威脅、越來越突出,但這並不足以阻止人們旅行的腳步。因為懼怕恐怖襲擊而減少甚至停止長途旅行,從某種意義上恰恰有助於恐怖主義的陰謀得逞。
倫敦爆炸案發生後不久,為了恢復人們對乘坐陸上公共交通工具外出旅行的信心,加拿大的一家獨立研究機構――維多利亞交通政策學會就發布了一項研究報告,通過對大部分歐美國家公共交通和私人駕車事故死亡率的比較,得出結論:私人駕車交通事故在傷亡率上遠比借助公共交通工具實施的恐怖主義來得危險。比如,報告中揭示的一組數據:今年7月7日倫敦地鐵及公交車連環爆炸案的死亡人數,僅相當於平均6天內因自駕車事故在英國道路上死亡的人數;2004年馬德裏火車爆炸中死亡的191人,僅相當於平均12天內因普通交通事故在西班牙道路上死亡的人數。
事實上,許多研究都表明,雖然恐怖主義活動本身經過周密的策劃,真正遭遇恐怖襲擊卻有著極大的偶然性,至於這種偶然性的幾率,比我們一生中遭遇雷擊的幾率還低很多。
防恐於未然
一、目的地的選擇
有專家建議,判斷哪些地方真的不能去,不妨綜合三家世界最知名的政府出遊指導網站――美國國務院的國際旅行幫助網站(http://travel.state.gov),加拿大外交部的出境旅遊幫助網站(www.voyage.gc.ca)及澳大利亞外交部的精明旅行者網站(www.smartraveller.gov.au)取它們各自在同一時期發布出遊警告名單的交集。
二、對陌生環境保持警覺
陌生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