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的漓江,以江水清澈見底而聞名天下。坐上木船順漓江徐徐而行,那水裏的山比岸上的山更清晰、美麗,因為水在流動,山也仿佛在動。漓江的水清得出奇,恐怕在我國南北方其他任何一個水域,都找不出像漓江那樣清澈見底的河流來。漓江各個河段,不論水多深,站在岸邊,都能看清水底鵝卵石上的花紋;河底的水草十分繁茂,青翠的葉子順著水流的方向在水裏閃著綠光,真像敦煌壁畫裏飛天仙女身上的飄帶一樣,柔美動人。桂林人在這樣清澈見底的水裏釣魚,要用很細的魚線,線的直徑不超過0.2毫米,“魚車”竿用的鉛墜也很小,只有一顆黃豆粒大,這樣才能“銳其鉤,細其綸,輕投人水,無令魚駭”,使在清澈見底的水中活動的大魚不知不覺吞餌中鉤;如果像北方釣法,用核桃大的餌團,60一100克的重墜,直徑0.4毫米以上的粗魚線,拋甩出兒十米,砸得水花飛濺,水波直響,恐怕兒米以外的魚都嚇跑了,只能“轟魚”,哪裏還能釣得到魚?
桂林人在漓江用這種古老的“魚車”垂釣,釣不同的魚,選不同釣點,用不同的釣法:釣鯽魚,選漓江江彎子水草繁茂的地方為釣點,將魚線收至與釣魚竿的長度相等,小鉤,輕墜,右手握竿,左手捏墜,稍微一用力,將竿拉成弓形,握竿的手輕輕一抖,左手捏墜將線一拉,立刻松線,魚線帶著鉤餌,從“魚車”滑出二三十米,釣餌落點在靠近草邊的地方,鯽魚上鉤率很高。釣鯉魚,則把釣點選在兩山之間的“曲岸深潭”,用大一點的鉤,比黃豆粒大一點的墜,將鉤餌拋到離岸二三十米遠的釣點。這個距離,鯉魚常成群活動、覓食。釣大白魚,則是使用一種很別致的“風羽釣”法。釣者手拋“車鞭竿”,主線上的魚漂是用禽類潔白的羽毛連莖帶羽(整根自色鵝、鴨翅膀上的硬羽毛)拴在距魚鉤20-30厘米處,用米飯粒捏成黃豆粒般大小的餌粒,掛在鉤尖上,投鉤在清如明鏡的江水裏浮釣,“風羽釣”的魚漂懸浮在水表面不下沈,餌食在清澈見底的清水裏,被款款而流的江水帶動不停地擺動,像一條小魚在水裏遊弋。釣者一面眼觀羽漂的沈浮動靜,一面用手控製“魚車”的輪軸,緩慢地放線、收線,浮遊在水上層的大白魚見餌就搶食。此時,唐代文學家韓愈詩裏所描繪的“羽沈知食駛”的鏡頭出現了,釣者只要看見風羽漂一動,立刻擡竿,一條大白魚便被釣上來了。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