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過年,白領們除了擔心寵物沒人帶外,家中的觀賞魚同樣也成了困擾白領的難題。這不昨日,看到寵物托運的報道後,來自福州晉安區的吳先生也通過互幫平臺說出了自己的煩惱:“我家裏用的是小型魚缸,去年過年才回去一周,缸裏的鸚鵡魚就死了3只。”

過年回老家 家中的觀賞魚該怎麼辦 吳先生發愁了
吳先生家的魚缸  

  吳先生擔心自己經驗不足,今年會重蹈覆轍,特意提前請教各位高手,“回家前,這些魚兒,我們是餵還是不餵?”吳先生說,餵多又怕魚撐,不餵又怕魚兒會餓死,“很糾結!”

  出發前,市民該怎麼處理這些在小型魚缸裏生存的觀賞魚?水該怎麼換?魚食該扔多少?昨日,相關專家指出的這些誤區,您可得瞧好了。

  個案

  去年春節回家過年 5只鸚鵡魚死了3只

  吳先生說,他養鸚鵡魚有兩年了,由於自己買的鸚鵡魚數量不多,他就養在了小型的魚缸裏。“日常,我的護理還算細致,3天換一次水,每天餵點魚食,這些小魚兒活得也挺快活的。”當吳先生回憶起去年的經歷時,他連聲嘆息。

  “去年,為了安頓它們,他還到處向高手取經。”吳先生說,臨走前,他還特意換水,給魚餵飽食,發現它們爭著去搶食,他才放心地離開。

  沒想到,7天假期過去後,吳先生回到住處一看,5條魚兒死了3只,剩余的2只也奄奄一息了,看著可心疼了。“當時,我魚缸裏有氧氣,但沒有水循環系統,當時回來魚缸裏的水很渾濁了,水質問題很可能是誘因。”這不假期馬上來臨了,吳先生又開始害怕了,“該不該餵食?該不該換水?”

  支招

  處理觀賞魚 這些誤區不能有

  不論是民間,還是業界,人們對養觀賞魚都有一套說法。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觀賞魚是寵物界裏最容易養、也最不好養的寵物之一。那麼,您知道家裏的觀賞魚是怎麼養死的嗎?昨日,記者特意采訪福州金魚協會秘書長王愛民,一一解開養魚中的誤區。

  誤區1 主人不在 魚食要足

  “魚兒不知飽,餵多少,吃多少,一不留神就撐死了!”王愛民提醒,養觀賞魚是不能餵太多的,一餵就容易脹死,不餵反而長得好。【專家分析】魚餓的時候,新陳代謝慢,對氧氣需求不大;餵完食後,魚吃飽了新陳代謝加快,對氧氣的要求高,如果水環境的氧氣供應不足,魚容易窒息而死。【正確做法】魚本身有脂肪,建議出發前3天,不要餵食,否則水質容易壞。臨走前一天,再適當餵些。

  誤區2 養魚要用涼開水

  有人說,“養魚的水最好是燒開後晾涼的水,這樣的水幹凈,魚不易生病。”也有人說,養魚最好不要換水。王愛民說,其實這些說法都不正確。【專家分析】對於“晾水”,並不是把開水晾涼,而是自來水要先放在盆裏放兩天散去氯氣,晾曬後再給魚用,或是魚缸裏常用的經過過濾的水,絕不是涼開水或是渾水。【正確做法】出發前,最好要給魚缸換次新水,即便是用晾過的水給魚換水,也不要一次性全換,最好是少量多次,慢慢調節。

  誤區3 容器小應勤換水

  有人說,“魚缸小,就算勤換水,魚兒因空間不夠,經常會自相殘殺。”王愛民說,這種說法沒有任何依據。【專家分析】魚缸小魚容易死,並不是因為空間小,而是因為常換水。有一種說法叫“清水無魚”,這說明不停地大量換水魚是養不住的。觀賞魚是魚類中對水環境要求比較高的魚,應該盡量減少環境的變化。【飼養建議】為了讓魚很快適應環境,少換水或加強過濾系統是控製水環境的好方法。除此外,主人還應在水缸旁添加一些通風又防塵的裝備,盡量給魚兒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換新環境 這些細節不能忘

  若市民實在不放心,福州一水族館的老板張先生還為大家提供了另外一招,可以將魚寄到朋友或者親戚家養,但最好魚種要一致,以防一些兇猛的魚吞食小魚。

  如何把自家的觀賞魚帶到別人家?張先生建議,其實和剛買魚時步驟差不多,可以將自己的觀賞魚裝進較厚的塑料袋中,如果距離遠,氣溫低,塑料袋外可能再加一層塑料袋作保溫層。在途中最好將包裝好的魚放在保溫袋或保溫盒中,以減少途中水溫的降低。

  到達目的地後,市民又該怎樣把魚放入別人家的魚缸裏?張先生建議,魚送到後,不能立即倒入魚缸中,也不要立即打開塑料袋,應先將裝有魚的塑料袋放入魚缸中8-15分鐘,如果袋子較大,放置時間可稍長一些。待袋內水溫與魚缸中的水溫相近時,再將袋口解開,並用小的器皿從魚缸中接水徐徐放入袋內,上下充分攪勻,一次不可加得太多,分2-3次加入,這樣好讓魚有慢慢適應魚缸水質的過程。

  最後不要將塑料袋中的水連同魚一起倒入魚缸箱中,應用撈魚網小心翼翼地將魚撈入魚缸,這樣魚很快就適應新的環境。同時,張先生還提醒大家,魚被送到新環境,最怕驚嚇,人頻繁走動會對魚產生影響。放魚後最好將魚缸上的照明燈關閉,好讓魚在昏暗的條件下有時間來適應新的環境。另外,魚缸中已有同樣的觀賞魚群,在放入新成員前,最好先餵飽魚缸中的魚,以免老魚欺負甚至攻擊新魚。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