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4日下午18時5分,月川大橋上,幾十名釣魚者將長長的繩子拴住瓶子,扔入河中釣魚。
白鷺翺翔、魚翔淺底、三亞河兩岸風景如畫。站在月川橋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眺望遠處,兩岸紅樹林青翠逼人、白鷺自由自在地翺翔棲息,猶如一幅恬靜的油畫。然而,一字排開擠在橋上釣魚的市民和遊客,卻給美麗的三亞河塗抹上了“黑色”濃妝。
“噗通”一聲,河面上泛起陣陣漣漪,一個又一個類似“水雷”的白色物體,接二連三被投擲進河裏,三亞河的寧靜被逐漸打破。一位帽檐壓得很低的劉大爺正端著身體,左手拉著細小的綠色尼龍繩,在橋上認真垂釣。
劉大爺告訴記者,他是一位退休人員,來三亞過冬,閑來無聊,見橋上有人釣魚,趁著興致模仿,每天下午2時左右垂釣到夕陽西下。他說,三亞河裏的魚類很多,一個下午能釣到8斤左右的小魚,少的時候也有3斤。在劉大爺的身旁有一個黑色塑料袋,裏面都是一些頭短小而寬、背面扁平、吻端鈍尖、長度約20厘米到40厘米的類似梭魚的小魚種。此時,劉大爺利索地拉起繩索,又釣上了一條小魚。驚奇的是,“一條細長的尼龍繩,一塊巴掌大的小木板,再往瓶子裏兌點水摻點面粉”便是劉大爺所有的漁具。原來,只要在白色不封口的瓶子裏裝點面粉、徑直扔進河裏,然後手拉住繩索,只要繩子動彈,就表示魚兒上鉤了,要立即將繩子往回拉。
記者發現,人們的釣魚方式如出一轍。但奇怪的是,大多數人都紮堆在三亞河的下遊釣魚,靠近上遊一側,釣魚人寥寥無幾。市民吳先生說,這些小魚喜棲息於鹹淡水交界處,為港養魚類之一,喜歡逆水而遊,掌握了魚的習性,大家才紮堆於此。
“塑料瓶一個10元、面粉一包5元”一位騎著電動車、帶著瓜皮帽的年邁老人正在吆喝著賣“塑料瓶”。
老人告訴記者,他一天能賣8個瓶子左右,同時還在橋上人行道上賣魚,“這些魚是從河裏現釣,每斤5元到7元不等,市場上賣25元一斤。”記者放眼望去,橋上賣魚的人排成一排,儼然形成一條“自產自銷”的馬路市場。
“橋上釣魚,不僅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有損市容市貌、阻礙交通,還破壞了水體內循環系統,影響生態系統。”三亞市河西市容大隊隊長譚雲權表示,橋上釣魚的均是老人,難以監管,有時候執法人員上前執法,老人通常“倚老賣老”抗法,有些老人甚至用言語侮辱執法人員。
據了解,該隊每日派巡邏中隊10多執法人員以及轄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不間斷在橋上巡查,並在橋上張貼禁止釣魚公告牌。2013年全年,該支隊已更換損毀的18塊禁止釣魚公告牌。雙管齊下,河西區各橋上釣魚的人慢慢得以遏製。市民在橋上釣魚,基本上只能進行口頭勸誡,相對懲罰力度小。
市水務局水政監察支隊隊長陳永忠則表示,整治橋上釣魚,相關部門要普及宣傳水上安全知識,在橋上張貼“禁止釣魚”公告。相關部門要聯合執法、齊心協力、上下同心,製定嚴密詳實的規範製度,或許能夠杜絕橋上釣魚不文明行為。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