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塔利克魚
北京時間1月15日消息, 新科學家報道,近日發掘的一頭古代魚類化石殘余物揭示了史前生物是如何在水裏生活並邁出了朝四肢陸地動物進化的步伐。提塔利克魚(Tiktaalik)是生活在3.75億年前的淡水生物,它身長達3米,擁有水生特性以及其它適合陸地生活的特征。
科學家最初於2004年首次發現提塔利克魚,當時他們正在加拿大北極群島埃爾斯米爾島上尋找化石。它的奇特魚鰓、魚鱗、魚鰭、和肺,加上可以移動的頸部,堅硬的胸腔和類似鱷魚的頭部使得提塔利克魚成為介於魚類和最早的四足陸棲動物的中間生物。
提塔利克魚骨骼的重建。
在本周一發表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描述了提塔利克魚背部的化石。報告展示了該生物具有巨大堅硬的骨盆帶,突出的髖關節以及較長的後鰭。這強大的魚鰭推動了提塔利克魚在水裏遊動,同時幫助它在河床上行走或者泥灘附近爬行。
文章首席作者、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解剖學教授尼爾·蘇賓(Neil Shubin)表示最令人驚訝的發現是骨盆的大小。“為了方便你理解它到底有多巨大,(可以這麼說)提塔利克魚的骨盆和肩部大小相當,因此不難理解我們強調該生物後部的附器(如動物的腿尾)已經處於向四足生物轉變的階段。”
蘇賓本預計像提塔利克魚這樣的生物後鰭和骨盆應該較小,只有當生物適應了陸地的生活之後後肢才會變得更強壯和顯著。他將這一轉變描述為從魚類的“前輪驅動”到四足陸棲動物(或稱四足動物)的“四輪驅動”。“結果發現魚類的後部附器已經非常大,這表明在四足動物起源之前,魚類的這種轉變已經在進行之中了。”
最新的發現是基於加拿大北部埃爾斯米爾島上發現的五個提塔利克魚樣本化石。科學家們尚未發現後鰭骨或者任何能夠提供有關腳趾起源新見解的化石殘骸。“提塔利克魚的後鰭非常不完整。” 蘇賓這樣說道。有關化石的細節被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四足生物的進化——從魚類(底部)經提塔利克魚(中央)到四足動物(頂部),後肢逐漸變大。
英國劍橋大學動物學博物館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館長詹妮弗·克拉克(Jennifer Clack)教授表示,提塔利克魚的化石回答了有關從水生到陸生生活轉變的長久存在的問題。“這是我們理解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巨大空缺,因為化石並沒有提供任何好的證據。這個新化石正是我們希望發現的。” “巨大骨盆的發展必須發生在轉變過程的某個階段,考慮到它類似四足動物的特征,發現提塔利克魚上已經有這些轉變開始的跡象並非特別大的意外,但也令人滿意的發現。”
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澤琳娜· 約翰遜(Zerina Johanson)說道:“魚類和四足動物最重要的差別——從移動的類型角度來說——便是魚類身體前方一般有更大的前肢和腰部,也就是‘前輪驅動’假說,而四足動物一般有更大的後肢或者骨盆帶。”
“從水裏到陸地的轉變據稱與這些更大更強健的腰帶有關,它同時為後肢以及前肢提供了支持。蘇賓和同事在提塔利克魚身上發現好幾處新的強壯的骨盆帶後推翻了這一觀點,展示了那些生活在水裏的生物具有我們認為與陸地有關的特征狀況。”
“即便如此,腰帶仍展示了好幾處類似魚的特征。提塔利克魚的骨盆是魚類和四足動物特征的混合,展示了從水生到陸地的轉變並非我們之前預想的那麼直截了當,有些四足動物的特征與魚類向陸地移動的進化有關。它還表明這些特征的進化是依照一系列的步驟發生的,而它們的本質我們目前還沒有完全理解。”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