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不用魚鉤,你見過嗎? 在我家鄉一帶,釣魚高手釣沙光魚時,就不用魚鉤。 沙光魚是我家鄉連雲港的特產。這種魚既不能承受南方的炎熱高溫,又不能忍耐北方的嚴寒冰凍,盛產此魚的,唯有海州灣的淺海和灘塗。它頭大體長,形似鼓棒,以小魚小蝦為食,雖然只有一年的壽命,但因特別貪吃,長得也就很快,從每年五六月份出世,到了寒冬臘月,就能長到尺把長、斤把重。沙光魚肉質細膩,無鱗少刺,或紅燒或燉湯,味美異常,是家鄉人的待客上品。
童年時,父親常帶我到離家不遠的運鹽河釣沙光魚。運鹽河連著鹽場,水是鹹的。而與它相隔幾十米的排淡河,卻很少見到沙光魚的蹤影。 在我看來,父親釣沙光魚,純屬“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父親的釣具是一根長竹竿,系一根尼龍線,線頭上扣著一個錐形的錫墜;釣餌是蚯蚓或沙蠶(又叫海螞蟥),穿成一圈,系在錫墜下面。父親的釣竿,居然不需要魚鉤!
父親站在河邊,將長線甩出去,釣餌隨著錫墜的重力迅速沈到河底。父親一手拿著舀網,一手握住竹竿,慢慢拖動長線,讓魚餌在水底左右平移;憑著手感,判斷魚在咬餌,快速拎竿;在魚被提離水面的一剎那,另一手將舀網迅速伸到魚的下方,即使這時候魚松了嘴,它也會掉落在舀網裏,無處可逃。
我曾好奇地問父親,為什麼釣沙光魚不用魚鉤?父親說,你看沙光魚這模樣,是不是頭大嘴闊、特別兇猛?它在水裏就是稱王稱霸、專吃魚蝦的主兒。它一般貼在水底活動,看到餌食後,不像有的魚那樣嗅來嗅去、試探再三,而是迫不及待地張開大嘴巴,一口咬住食物。等到它被提到水面上,發現上了當,再松口已經遲了。釣這樣的魚,還用得著魚鉤嗎?要是魚鉤鉤住了鰓,就得收線,取鉤,換餌,那要耽誤多少工夫!
父親這一說,讓我恍然大悟。難怪有人把這沙光魚叫“傻瓜魚”。有一次,我親眼看到父親一竿兒釣上來3條沙光魚。原來這3條魚爭先恐後地搶食,同時咬住了餌食串兒,還都不肯撒嘴。 看來,人們正是利用沙光魚有勇無謀、嗜吃如命的特點,連魚鉤都不需要,就輕而易舉地讓它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