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把魚‘弓’起來,即使兩三個小時不沾水,魚也不會死。”近日,網上的這則活魚保鮮方式引發熱議,魚離水之後還能活一兩天,這讓不少網友覺得詫異。有魚類專家通過實驗證明,“弓魚”的方式確實能讓魚離水存活一至兩天。而這種“弓魚”技術早已不是新鮮事,是一種在福建建甌流傳上百年的旱運鮮魚技術,被稱為建甌“地粹”,已入選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持“弓”姿魚離水也能活一兩天
“今後菜場買來的魚再也不需用水養了。”日前,有網友在網上分享了一個活魚保鮮的方法,即通過一種“弓魚”的技術,可以做到魚離水二三十個小時也不會死。具體做法是,在魚唇處穿繩打結,隨後將魚身彎曲,用綁住魚嘴的繩子延長線紮住魚尾,使魚兒保持弓姿就行。
魚離開水也能活?大部分網友對這一方法持懷疑態度。有網友認為,“僅僅用一根繩子綁一綁就讓魚兒可以離水存活,這事兒聽起來不太靠譜。”而一小部分網友還對把魚兒綁成“弓”狀的行為頗為不解,“這算不算是虐待動物啊,魚被綁成這樣都難受死了,怎麼會還能離水活好幾天呢?”
“弓魚”技藝古已有之源自福建建甌
“弓”起的魚是否能夠離水存活呢?有魚類專家通過實驗證實,“弓魚”技術確實能讓鮮魚離水存活,根據魚種和周邊環境的不同,存活的時間也略有差異,短則十幾二十個小時,長則三四十個小時。也就是說,“弓魚”確實是一種可行的魚類保鮮方式。
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後發現,原來,把魚綁成“弓”姿保鮮的技術並非網友發明,而是源自福建建甌一種流傳了上百年的旱運鮮魚技術——弓魚。
在福建建甌,普遍流傳的說法是,“弓魚”技術最早由一位名叫王創仔的漁民發現。為了方便自己的小兒子把魚拎回家,王創仔用草繩將魚頭、魚尾綁上,令人意外的是,用此種方法綁後的魚不僅存活時間較長,味道也特別鮮美。於是,這種綁魚的方法便在當地傳播開來,並流傳至今。
如今,在建甌當地的活魚市場上,被綁成“弓”狀的魚隨處可見,人們對“弓魚”這種方式早已見怪不怪。2009年,建甌“弓魚技藝”還被列入了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弓魚”使魚嘴、鰓蓋打開離水也能吸氧
在正常情況下,魚在離開水後,因為無法通過魚鰓吸氧,存活時間一般是1-2個小時。那麼,為什麼“弓魚”能改變“魚兒離不開水”這一常規呢?
“最關鍵的一點是,弓魚的方法讓魚嘴和鰓蓋能張合,魚在沒水的狀態下也可以呼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春光曾通過媒體解釋過“弓魚”技術保鮮活魚的原理。據張春光分析,“弓魚”使魚離水能活是綜合條件決定的。
一方面,魚體被“弓”過之後,魚無法掙紮,這就降低了劇烈運動需要的能量消耗,也減少了耗氧量;而更重要的是,“弓魚”的方法讓魚嘴和鰓蓋保持打開狀態,空氣可以直接從魚的口腔進入,讓魚在沒有水的環境下也可以保持呼吸。而普通情況下,魚離水之後會劇烈掙紮,並且會因體力不支而無法一直用鰓蓋張合吸氧,最終快速死亡。
“實驗證明,‘弓’過的魚活的時間大大超過人們想象的魚活的時間。”
線索提供/王先生
名詞解釋
建甌弓魚
“弓魚”也叫“綁魚”,是福建省建甌市處理塘魚的傳統獨特工藝。鮮魚經過“弓魚”處理,冬天可以保活4-5天,夏天可以保活1-2天,還能除去魚肉的汙泥味。
漁農先用網下塘捕魚,當場用“繩索”一端穿過魚鼻紮牢,另一端綁紮在魚的肛門下,這叫“初綁”,而後放入魚堵或水碓活水中吐汙,過1-2小時後,再在魚的肛門上部用草繩綁住,把魚彎成弓形,這叫“重綁”,然後放到魚堵或溪河活水中泡養1-2天,就可應市。“弓魚”經弓法處理,魚兒不但腥味全除,而且可經得起離水運輸,時間可達數小時甚至十余小時。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