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報連續報道了古運河出現不少死魚的情況。昨日,記者再次沿著古運河邊行走,雖然環保部門已經換水,但水面上依舊漂了不少死魚,不過水裏雜草少多了,水顏色呈淺綠色。有市民反映稱,淩晨鍛煉時曾見到不少人在撈死魚。

  水質變好了,但還漂有死魚

  記者昨日再次沿著古運河邊,先後查看了解放橋段、渡江橋段以及徐凝門橋段,發現這裏的水和之前的深褐色相比較清澈,已經有了很大改善。河中一些雜草、生活垃圾等也減少了大半。但讓記者感到意外的是,河面上依舊漂著不少死魚。

  在解放橋段,記者清晰地看到河中央有一條較大的死魚,一位市民可惜地說道,估計有好幾斤重。“不過說實話,氣味確實好多了,水的顏色也好多了,為何還漂著死魚呢?”在附近散步的趙大爺有些不解。

  記者隨後來到渡江橋,站在橋上就可以看到很多漂著的死魚。這些死魚個頭看起來都比較小,最大的也不會超過2斤重。

  晚間早晨,有人撈死魚運走

  據住在木香巷的童女士介紹,她在一兩個月前就看到有人淩晨四五點多在渡江橋下打撈死魚。“我有時候早晨5點多6點不到就起床鍛煉了,經常看到幾個中年男子拿著漁網在捕死魚。”

  至於死魚最後究竟去了哪裏,童女士表示,她也不清楚,經常看到這幾個男子把魚放到農用車上揚長而去。

  顧先生是南河下居民,他表示,他過去幾個月中也經常看到這群人。“有時候是晚上,有時候是一大早,每次都是網很多魚上來,一撈就是好幾桶。”顧先生斷言,這些魚肯定不是自己吃,賣到哪裏誰也不知道。

  【記者調查】

  水質較清,死魚來自何方?

  古運河換水不足半個月,為何死魚現象再次卷土重來?記者采訪市民、專家以及有關部門,總結出以下幾種說法,但都沒有得到證實。

  1 缺氧說

  不少市民質疑,這些魚類的大量死亡,很可能因為最近下雨、下雪等天氣情況,導致河水缺氧。但水產養殖戶卻告訴記者,缺氧引起的魚死亡現象,多發生在夏季下雨之前,一般春天很少發生這種情況。

  2 修路說

  “河流沿岸有不少建橋、修路工程,泥土占據河道,對水質有影響,很可能引發了大量死魚現象。”東南大學土木專業畢業生沈先生告訴記者,因為工程施工時會造成大量灰塵堆積,尤其是揚州修路修橋較多,比較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

  3 汙染說

  “肯定是有汙水排入河內。”市民陳先生表示。但目前死魚原因不明,是否與此有關有待論證。不過,看起來河水較為清澈,汙染致死值得商榷。

  4 沖來說

  “很可能是別的地方沖來的死魚吧。”市環保部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去年曾發生這種情況。但此次是何原因,還需要進一步調查取證。

  【環保部門表態】

  將盡快查出死魚原因

  “不是剛換過水嗎,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死魚現象?”昨日,記者撥打12369環保熱線,將古運河上又現死魚的情況反映給了市環保局,工作人員表示,將把相關情況上報給負責人,盡快查出魚死亡的具體原因,並處理相關問題。

  【特別提醒】

  死魚可能有毒,勿食用

  市環保部門提醒,死魚很可能有毒,在死因還沒有調查出來前,請不要購買、食用這樣的死魚。該如何判別死魚是否有毒?一位養殖專家支招:

  看形體。汙染嚴重的魚,形態不整齊,頭大尾小,椎彎曲甚至畸形。

  看眼睛。帶毒的魚眼睛渾濁,無光澤,有的甚至向外鼓出。

  看外觀。魚鱗部分脫落,魚皮發黃,尾部灰青,有的肌肉呈綠色,有的魚肚膨脹。這是鉻汙染或魚塘大量使用碳酸銨化肥所致。

  看魚鰓。鰓是魚的呼吸器官,相當於人的肺。大量的毒物就可能蓄積在這裏。有毒的魚鰓不光滑,較粗糙,呈暗紅色。

  聞氣味。正常的魚有明顯的腥味,汙染了的魚則氣味異常。被不同毒物汙染的魚有不同的氣味。煤油味是被酚類汙染;大蒜味是被三硝基甲苯汙染;杏仁苦味是被硝基苯汙染;氨水味、農藥味是被氨鹽類、農藥汙染。含酚量高的魚鰓還可能被點燃。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