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刀」可能已是傳說 鮐鮁其實是兩種魚
剛剛過去的春節,大連人的餐桌上肯定少不了一種菜,那就是魚。大連人對魚的熱愛已經到了“寧可居無竹,不可食無魚”的地步。據統計,大連海洋動植物種類繁多,數量豐富,其中可供市民食用的經濟魚種有56種。
大連人愛吃魚,但不一定了解魚。今天,我們將詳細地解讀一下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魚。
帶魚
側線在身體中間的
才是“渤海刀”
帶魚俗稱刀魚、鱗刀魚、白帶魚等。帶魚體顯側扁,延長成帶狀,尾細長如鞭。體表光滑,鱗退化成表皮銀膜,全身是富有光澤的銀白色。帶魚主要生活在溫熱帶海區的中、下層,一般棲息於近泥砂泥質水域,水深在60~100米,也常遊至深350米甚至更深的水域,產卵時則洄遊至淺海水域。喜弱光,有明顯日夜垂直分布之習性。具有群遊性,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帶魚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溫熱帶海域。我國沿海都有出產。大連沿海捕獲的帶魚,都屬於黃渤群系,又稱北方帶魚。
帶魚肉味鮮美,為我國四大海產魚之首,是主要經濟魚類。肉質佳,體型大者常分段出售,油炸或腌食,甚或作生魚片均可。盛漁期在春夏間,也是北部沿岸季節性重要的海釣魚種。
大連地區黃渤兩海海域有兩種帶魚,分別是“帶魚”和“小帶魚”。黃海裏“帶魚”較多,渤海裏“小帶魚”較多。老大連人說的“渤海刀”是對產自渤海灣的帶魚的俗稱,就是“小帶魚”。區分時,主要看側線在身體中間的為“渤海刀”,靠近腹部的則為“帶魚”。不過真正的“渤海刀”已經遠離我們的生活了。從七八年前開始,研究人員在各大水產市場、漁港都很難找到真正的渤海刀。
藍點馬鮫
容易與鮐魚弄混
藍點馬鮫俗稱鮁魚、巴魚、藍點鮁、燕魚等。體延長,呈紡錘形,側扁。體背部灰藍色,體側灰黑色或白色,腹部銀白色。無鰾。
藍點馬鮫屬於近海暖溫性中上層魚類,主要棲息於淺的大陸架區,有時會出現於巖岸陡坡或舄湖區,甚至河口域。性兇猛,行動敏捷,成群捕食小型如鳀類之魚。9月前後在大連沿海可用甩鉤釣捕。
藍點馬鮫為重要的經濟魚類。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9克多、脂肪2.5克,肉堅實味鮮美,營養豐富。但是,魚肝含魚油毒、痙攣毒和麻痹毒毒素,鮮食可能會引起中毒,這可能是不少人吃鮁魚過敏的原因。但是,其肝是提煉魚肝油的原料。藍點馬鮫是出口品種。一般漁期在3~6月間。
鮐鮁其實是老百姓對鮁魚和鮐魚的統稱,因為鮁魚、鮐魚、鯖魚都屬於鯖科,所以看起來類似,尤其前兩者的味道也有類似,所以容易混淆。不過可以從顏色簡單地辨別:鮐魚背部呈青黑色,有不規則的深藍色斑紋,腹部淡黃色;鮁魚背側為黑藍色,並有許多黑色圓形斑點,腹側銀灰色,腹部為灰白色。
小黃魚
與大黃魚
不是同一種類
小黃魚俗稱黃花魚、花魚、小黃花、小鮮、大眼等。小黃魚外形與大黃魚極相似,但它們不屬於同種魚類。大小黃魚的主要區別是:大黃魚的鱗較小,而小黃魚的鱗片較大而稀少;大黃魚的尾柄較長,而小黃魚尾柄較短;大黃魚頜部有4個不明顯的小孔,小黃魚則有6個小孔;大黃魚的下唇長於上唇、口閉時較圓,小黃魚上下唇等長、口閉時較尖。
小黃魚主要棲息於沿岸及近海砂泥底質水域。厭強光,喜混濁水流,黎明、黃昏或大潮時多上浮,白晝或小潮則下浮至底層。主要以小魚及蝦蟹等甲殼類為食。鰾能發聲,在生殖期會發出“咯咯“的聲音。在魚群密集時的聲音則如水沸聲或松濤聲。生殖季節在初夏,會群聚洄遊至河口附近或島嶼、內灣的近岸淺水域,秋冬則遊入較深海域。廣泛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主要產地在大連黃渤海、山東、江浙等沿海。
小黃魚是大連主要經濟魚種。肉質佳,油炸、清蒸、糖醋皆宜。小黃魚屬於較深海域生活的魚類,目前養殖技術尚未成功,所以都為野生的,因為深海魚腹內壓力大,一旦上升海面位置就會斃命,所以市面上看不到活的小黃魚,近年來由於過渡捕撈而產量有日益減少之趨勢。
高眼鰈
適合老人孩子食用
高眼鰈俗稱高眼、長脖、偏口、比目、扁魚。高眼鰈的兩眼位於頭部右側,偶有逆位個體。體長卵圓形,側扁,尾柄狹長。
高眼鰈屬於近海冷溫性底層魚類。冬季棲息於水深60~80米的水域,有的在180~270米深度可見。翌年春末夏初向淺海移動。4月中旬至6月上旬為生殖期,之後散布於30~60米的海域索餌。黃海北部為主要的產卵場,遼東灣南部也有生殖魚群分布。我國主要產於黃海、渤海,東海少見。以海洋島漁場,石島漁場和遼東灣漁場產量較多。長海縣盛漁期為9~10月份,產量頗豐。食性廣,以小型魚類為主要餌料,次為蝦類、頭足類、棘皮動物和多毛類等。
高眼鰈屬於冷水性經濟魚類,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且小刺少,尤其適宜老年人和兒童食用。近期,市面可見進口高價鰈魚,與高眼鰈都是同一種類。高眼鰈是黃渤海鮃鰈類中數量最多的一種,遼寧沿海產量曾達2000多噸。近幾年產量急劇下降,為此,應加強資源保護、禁捕幼魚。
牙鮃
自然資源下降
開始養殖
牙鮃俗稱牙片、偏口、比目魚。比目魚是老百姓對眼睛在同一側的魚類叫法,因為鮃與鰈的眼睛都在左或右的同一側,所以老百姓就統稱比目魚。偏口也是同樣道理。牙鮃兩眼位於頭部左側。
牙鮃是冷溫性底層魚類。喜棲沙泥底質海區,一般白天臥伏於海底,少活動,夜間遊動覓食。性兇猛,食物種類很廣,以魚類為主要餌料,次為蝦類、蟹類、等。主要分布遼寧沿海及我國沿海。
牙鮃是名貴經濟魚類,又是重要的海水增養殖魚類之一,在我國的漁業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它個體碩大、肉質細嫩鮮美,是做生魚片的上等材料,市場十分廣闊,經濟價值很高。盛漁期為五六月份。但是近十幾年來,由於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造成自然資源大幅度下降,出現了供需矛盾,促使人們走向養殖道路,在養殖魚類中僅次於真鯛與石斑魚,是較有前途的養殖品種。
許氏平鲉
刺傷後
會出現紅腫劇痛
許氏平鲉俗稱黑魚、刺毛、黑鮶等。許氏平鲉體延長,側扁,頭大,眼上側位,稍大,突出。體背部黑色,腹部灰白色,體側有5條暗色不規則橫紋。在我國主要分布於渤海、黃海和東海。
許氏平鲉屬於冷溫性近海底層魚類。喜歡棲息於巖礁地帶泥沙質海底。無遠距離洄遊習性,小個體多分布沿岸,大個體常棲息於水深、水流較急處。以小型魚類、甲殼類和等足類為食。鰭棘有毒腺,如被其刺傷,創口會出現紅腫、劇痛癥狀。
許氏平鲉肉質鮮美,在山東沿海有黑石斑的美譽,在海外如日本、韓國的鮮活魚市場上廣受歡迎。多為釣鉤所捕,大個體鉤獲不多,須龍網多捕小個體,拖網有時能捕到體長400毫米、體重2千克以上的大個體。目前,許氏平鲉資源已達充分開發的程度,是發展近海增殖和人工養殖的對象。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