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吉林市民反映,他的魚館收到一條“怪魚”,可能是中華鱘。不過,也有人說,這條魚是清朝時候向宮廷進貢的鱘鰉魚。他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了,請媒體報道一下。
  真實情況如何?記者對此進行了一番核查。
  ■記者踏查
  “怪魚”受傷
  被隔離了起來
  昨日10時許,記者來到吉林市昌邑區雙吉街道胡先生家的活魚館,見到了這條“怪魚”。通體灰褐色,嘴部突出較長,在儲魚池內被隔離在一個角落裏,趴在水底,不碰它,它就貓著不動。
  胡先生說,這條魚他剛見到的時候就受傷了,怕被別的魚欺負,就把它隔離起來了。
  胡先生介紹,收這條魚的地點在吉林市昌邑區土城子鄉境內的松花江支流旁邊,“是幾個釣魚的在江裏網到的,當時可能被摔了幾下,已經奄奄一息了。”他說。
  胡先生笑著坦承,釣魚者當時說並不想賣,說可能是中華鱘,保護動物。
  花300元錢買回家中,胡先生先上網查了一下。“我覺得像是中華鱘,不過也說不準,就給媒體打電話,因為我也不知道怎麼處理它。”他說。
  胡先生給此魚還做了一下“體檢”:身長1.1米,體重6公斤。
  ■專家辨別
  是史氏鱘 或是從小被放生的
  隨同記者前往的吉林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姝現場經過仔細辨別後表示,此魚是史氏鱘,是鱘鰉魚的一種。
  “這魚特征很明顯:身體細長呈細紡錘形,裸露無鱗,背部棕灰色,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腹部白色,是典型的史氏鱘,是一種軟骨魚類。”胡姝表示,史氏鱘與中華鱘在外形上很相似,但兩者在鱗片數量、大小,以及背部板骨的形狀方面還是有差別的。另外,中華鱘的吻部相對較鈍,史氏鱘吻部更尖一些。
  “這種魚是洄遊魚,平時生活在海水中。產卵時洄遊到淡水。不過,吉林市很少能看到這種魚。這條魚年齡在七八歲之間,應該是被人從小放生的。”胡姝說,此魚背鰭、尾鰭都受傷了,暫時不能被放生。
  胡姝說,盡管此魚未進入保護名單,但數量也不是很多,尤其在吉林省地區十分罕見。“從這條能看出來,它應該是野生的。不過,可能是從小被放生的,然後長到這麼大。因為我省松花江內已經沒有這種魚了。”
  ■分布情況
  我省松花江流域鱘鰉魚已絕跡
  “鱘鰉魚現在已經在松花江流域很少了。”胡姝稱,從1981年開始,吉林市水利局對松花湖漁業資源進行的普查中,就沒有發現過史氏鱘或者達氏鰉。
  “史氏鱘和達氏鰉以前產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流域。不過,現在我省境內的松花江流域內已經絕跡了。松花江下遊與黑龍江交界處,同江市附近,可能還有極少數。黑龍江流域還有點,人工也養殖了一部分。”吉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徐彥山介紹,“鱘魚是世界上現有魚類中最古老的一種,迄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素有‘水中熊貓’和‘水中活化石’之稱。”徐彥山介紹,史氏鱘屬於鱘魚的一種。“它進化得早,比較原始,骨頭都是軟的。”徐彥山介紹。
  據悉,鱘魚集中分布於北半球,我國有8種。“中華鱘主要生活在長江流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史氏鱘其實和中華鱘屬於同一個屬。”徐彥山說。
  ■歷史淵源
  “鱘鰉魚”清朝時曾是貢品
  清朝在順治四年(公元1644年)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在現在的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城裏十字街東面路北設立了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專門辦理清朝皇室特需的東北特產,其中,魚類的名單中就有鱘鰉魚。
  “史氏鱘和達氏鰉本來就盛產在黑龍江。不過,清朝時的黑龍江也歸吉林將軍管,相當於黑龍江的省會在現在的吉林市。”吉林市政協文史研究員皮福生介紹,300多年前的“打牲烏拉”進貢的“鱘鰉魚”,其實是鱘魚和達氏鰉兩種魚類的總稱。而鱘魚指的就是史氏鱘。
  “史氏鱘和達氏鰉個頭能長很大,民間管它們叫牛魚,在清朝時,這種魚是進貢的。”皮福生講述,清朝時候,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設立了一些鰉魚圈,用以圈養鱘鰉魚。“現在的舒蘭市還有個鰉魚圈村。長春的農安,當年也有鰉魚圈。”皮福生介紹。
  皮福生還講了一個歷史故事:清朝康熙皇帝在一次東巡時來到吉林烏拉(今吉林市),專程到現在的烏拉街鎮釣魚,目的就是釣鱘鰉魚,不過,因為連下三天雨而沒釣成。
  ■去向
  “療傷”後將被放生到松花江
  胡姝表示,此史氏鱘並非保護動物,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其放歸自然。活魚館店主胡先生表示,將按照專家的意見,為這條受傷的史氏鱘餵藥療傷,待其行動自如後將其放生到松花江中。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