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仿生技術是製造未來機器的重要途徑,自然界的物種經過了數百萬年以上的演化,逐漸形成可適應環境的機體功能,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目前正在研製一種新型的水下機器人,其利用的仿生學原理來自亞馬遜的電魚,他們正在開發的機器人可以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執行任務,取代人類潛入危險的水域,比如在沈船殘骸周圍遊動甚至是深入沈船內部探索。

教授馬爾科姆·麥基弗認為我們現在沒有一款水下機器人可以在真正危險的狀況下執行任務,比如遊輪沈沒後,派遣潛水員進入沈船周圍水域是非常危險的,這裏的海水一般處於能見度非常差的狀態,水體中可能存在危險的漩渦等。但是我們可以從電魚的身上學到一些知識,電魚在亞馬遜河流中捕食不使用其視覺系統,並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精確度。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多年的研究破譯了電魚的感覺和運動系統,其沿著脊柱分布的神經元可以感覺到獵物進入水中導致的微弱電壓變化,盡管其擾動非常微弱,但足以使電魚發現它們的存在。
電魚已經演化出復雜的感覺系統,就是其感覺神經可以連接整個身體,這樣電魚就能告知自己該環境的情況,可以在所有的方向上感覺電壓的微弱變化,這就像一個全身都布滿傳感器的平臺,任何一個方向上的擾動都會被傳感器探測到。在麥基弗教授的實驗室內,科學家正在研究建造全向傳感器,其可以使用在坦克機器人上,具備了對周圍態勢的感知能力。
同時,研究人員似乎也希望能復製出電魚上所使用的特殊“推進”技術,馬爾科姆·麥基弗教授認為推進系統的建設需要給出精確的頻率和振幅之間的數學關系。目前,美國西北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開發人工感官系統,並賦予先進的運動性能。
研究人員通過仿生學的啟迪來研製水下機器魚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