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剎海,北京內城頗具標誌意味的風景遊覽區。如今,其組成部分之一的西海,已經成為眾多垂釣愛好者的樂園。作為城內少有的垂釣場,加上價格優勢,西海垂釣場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垂釣愛好者。有工作人員透露,進入夏季,即便是夜場,“一般也能有四五十人過來釣魚”,而在白天,西海岸邊幾乎坐滿了等魚上鉤的人。西海附近的居民們已經記不清垂釣場開始營業始自哪一年,只記得“自從垂釣場開了,西海周邊的垃圾也跟著多了”。釣魚耗時間,垂釣過程中,垂釣者飲食全在岸邊,產生的垃圾多年來在西海岸邊存在著,每天清掃卻源源不斷。
“遠看不明顯
近看其實垃圾不少”
張偉(化名)是個年輕垂釣愛好者。6月9日下午,他默默坐在什剎海西海北沿岸邊,守著自己的釣竿。一名系著腰包的工作人員走到張偉身旁,張偉掏出錢交給對方,換來一張西海垂釣場的收費憑證。
張偉的夜場垂釣,剛剛開始。他來得早,周圍的垂釣愛好者們,大部分還沒結束當天的日場垂釣,有些人已經給工作人員交了錢,將垂釣活動延續至夜晚。
晴朗的夏季傍晚,西海岸邊陽光充足,張偉戴著遮陽帽和太陽鏡,穿著長袖外套,沈默地坐著。他身旁放著的除了釣具,還有一個背包,裏面是水、方便食品和一個飯盒,“晚上餓了不至於沒吃的”。
離張偉五六步遠,坐著兩名20歲出頭的垂釣者,都是短袖上衣,皮膚被曬得黝黑。兩人面前的兩根釣竿,一直沒有動靜,他們不在意,低頭輕聲交談。兩人之間放著一個不銹鋼碗,套著塑料袋,裏面滿是火紅的麻辣小龍蝦,旁邊的兩瓶啤酒已經喝了近一半。
不論日場還是夜場,與垂釣者相伴的除了同好們,便是飲食。每個垂釣者身邊或身後,少的放著一瓶水或飲料,多的有保溫桶、大茶杯、飯盒、火腿腸等,甚至還有人中午吃了蘸醬菜,碗裏的豆瓣醬經過一下午已經在碗裏變幹。
在他們身後,西海岸邊一圈,垃圾時隱時現,從正在垂釣的人到前一批垂釣者,這些垃圾展示著他們飲食的一部分—岸邊地面上的深色油汙,暗示著這裏曾經有過油膩的食物或食物殘渣掉落,灌木叢邊以及岸邊樹木根部周圍散落著煙頭、方便食品包裝袋和燒烤竹簽,東岸邊擺著的幾張折疊桌下是兩三個啤酒瓶蓋。
“一直這樣,遠看不明顯,近看其實垃圾不少。”張偉掏出包裏的水,喝了一口,慢悠悠地說。他垂釣的位置東側五六米遠有一個垃圾桶,周圍散落著大片墨綠色河泥,蒼蠅嗡嗡地飛動。垃圾桶旁的灌木叢裏,煙盒、煙頭、啤酒瓶蓋和雞翅骨頭被扔在垃圾桶附近。
訂餐送餐
商戶服務一條龍
“釣魚是慢功夫,主要是個樂兒,但耗時間,渴了喝水,餓了吃飯,釣魚也不例外。”因此,垃圾跟著垂釣者們一起來到了西海岸邊,一晃已經多年。
“前幾年,就像去年,我來釣魚的時候帶的東西沒這麼多。”張偉所謂的“多”,是他帶的飲食。“嫌沈,不愛帶水和吃的,這周圍都有賣的,就覺得沒必要帶,只有天兒冷了我才自己帶熱水喝。”那時,從飲水到吃飯,張偉垂釣期間的飲食全在岸邊解決。
垂釣者們的飲食需求,在事實上帶動了周邊的餐飲業,甚至形成了專為垂釣者服務的經濟生態。西海南沿的一家小賣部,向垂釣者們出售的各類飲品占營業額不小的部分,店面的面積不過三四平方米。附近的餐館,每天中午和晚上都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到西海邊走上一圈,手裏拿著點餐單,“好比說我想吃回鍋肉,人家在單子上記好了,做好了給我送過來,然後再交錢,我都不用挪窩兒。”甚至有附近居民幹脆做起了簡易餐館,“家常炒菜炒飯,專門賣給我們這群釣魚的”。在張偉眼裏,就連西海南沿數量不多的燒烤攤,也因為夏季裏的夜間垂釣而多了很多生意,“等魚上鉤的時候,吃吃烤串喝口啤酒,也挺舒服的。”
至於飲料瓶、飯盒等飲食的“副產品”,張偉坦陳,以往,自己有時就扔在身後,“沒事兒,有人掃。”他稱那時的自己為“扔垃圾大軍中的一員”,“但也有個所謂的原則,我扔的垃圾一般都裝到袋子裏,把袋口系上,從來不散著扔那兒,當時想的是方便人家打掃。”更多的人,連這個塑料袋都省了,“真沒人註意這個。”
前一段時間,張偉周末來西海垂釣。“周末有人來這邊玩,畢竟這兒也屬於遊覽區嘛,一個四五歲左右的小孩跟家長問,"怎麼這兒哪兒都有垃圾啊?",他們正站在我身後,我聽得清清楚楚。”從那之後,張偉再沒在西海岸邊隨處扔過垃圾,他覺得即便是套個塑料袋“也是隨手扔”,“垃圾桶其實沒多遠,都是自己犯懶。”再後來,他幹脆自己帶水帶飯來釣魚。
一天四次
仍然清不掉垃圾
偶爾,張偉一大早來西海垂釣,“前一天晚上釣夜場扔的垃圾都能看見,尤其是這一陣子到夏天了,花生皮、燒烤簽子也出現了,煙頭、煙盒什麼的都有,更別說啤酒瓶蓋、飲料瓶了。”
“掃哇!當然掃啦!”西海北沿岸邊,一名西海垂釣辦公室工作人員在岸邊樹蔭下乘涼,他眼前,六名垂釣者的釣竿一字排開,其中一名垂釣者正炫耀“戰績”—網底七八條半尺多長的魚劈裏啪啦地蹦跳甩動著。
這名工作人員透露,嚴格來講,垂釣辦公室雇傭的工作人員每天要對整個西海沿岸進行四次清理。“上白班的人早晨來了之後,先清理一遍,下午下班之前再清理一遍,上晚班的人來接班,第一件事也是沿海掃一圈,到第二天早晨下班的時候再清一次,這麼算一共是打掃四次,而且我們是岸邊和岸邊到馬路上都有分工負責。” 清理的範圍據稱延伸到了岸邊的水面上。“有一些掉到水裏了,在岸邊漂著,我們每天也都撈起來,不然水質肯定受影響。”
說這些時,西海垂釣場的夜場垂釣已經開始,“馬上快交班”,工作人員身旁兩米外的一棵柳樹下,煙頭、食品包裝袋等零碎垃圾赫然在目,西海西南角的岸邊,一條巴掌長的死魚翻著白漂浮在水面上。
“經常看見環衛工人,但好像也不大管這些零碎的垃圾。”張偉透露,自己垂釣期間,曾經註意到環衛工人在身邊進行垃圾清掃,“可是人家掃完走了之後,我回頭一眼就瞟見樹根周圍零碎的垃圾了,跟沒掃一樣嘛。”
“錢賺到了
但是管理沒跟上”
什剎海,在北京內城西北部占據了323公頃的面積,是京城內老北京風貌保存最完好之處。西海,是什剎海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張偉眼裏,西海的標簽除了“什剎海景區的一部分”,便是“垂釣場”。在西海沿岸,“西海垂釣須知”的告示牌每隔一段便會出現,對垂釣場不同時段、不同地點的垂釣收費標準進行公示告知。“城裏釣場很少,二環裏只有這一處,城裏的釣場除了西海,就是紫竹院那邊,但是那邊太貴。”張偉透露。
在周邊居民看來,垂釣者已經成為西海沿岸的一景。“釣魚不擾民,主要還是垃圾的問題。”西海附近的老住戶李超(化名)聲稱他並不懂釣魚,“遛彎兒經常去看看”,同時也對由之產生的垃圾問題頗有意見。“我給城管打過電話,前幾次城管來了,說了說管了管,再往後就不愛來了,因為管不了。”李超還因為西海的環衛工作跟清潔工人起過急:“眼看著他把垃圾往水裏掃,我就急了,這哪兒是掃地啊,越掃水越臟怎麼行?”
李超對垂釣和垃圾的關系,有自己的分析。“好多街坊把扔垃圾的事歸結到個人素質,覺著扔垃圾是因為素質不夠高,不知道自覺維護環境。要我說,這事是多方面的,個人素質是一部分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在管理。這西海不是沒人做環衛工作,但是不及時,拿垃圾桶來說,一旦滿了就應該及時清理,但我在這兒住這麼多年,從沒見過垃圾桶滿了就被及時清理幹凈的,總是要等挺長時間,另外清掃得也不細致不徹底。說到底啊,還是錢的事兒,這兒是風景區,為了賺錢,開了這麼個垂釣場,錢賺到了但是管理沒跟上,遭殃的是風景區的環境。”
說這些時,李超有些激動,聲調漸漸高起來。張偉和其他垂釣者紛紛回頭看了看李超,隨後又轉頭盯著水面繼續等待有魚上鉤。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