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潑水節”,你一定會聯想到雲南傣族這一具有濃郁少數民族特色的節日。但今天我們說的潑水節不是發生在遠方,而是發生在我們身邊中學校園裏。7月4日下午,在臨沂十二中北校區操場,校長身披蓑衣、頭戴鬥笠扮起了“釣魚翁”,現身講道理,而700余名師生也在捉魚大賽、毛毛蟲闖龍潭的遊戲中,盡情釋放一個學期以來的壓力,用歡快的心情迎接暑假的到來。

  臨沂十二中校長劉迪扮演“釣魚翁”,現身講起“魚兒”的道理。

臨沂十二中師生

  校長親自上陣扮演“釣魚翁”

  4日下午,臨沂十二中北校區操場上兩個巨大的“水池”十分醒目,一個“釣魚翁”模樣的男子神情悠閑地坐在馬紮上,甩出魚竿做出垂釣的姿態。雖然頭戴鬥笠、身披蓑衣,但很多學生還是一眼就認出了這個“釣魚翁”就是他們的校長劉迪。

  “您是在釣魚嗎?”一位學生問到。“是啊,你看這些魚兒在水池裏自由自在地遊著,但水池畢竟有局限,它們只有穿越激流、遊過大江,才能到達更為廣闊的大海裏。我也希望你們能像魚兒一樣,經過在學校的學習和鍛煉,在畢業後能在更廣闊的天地裏取得更優秀的成績。”劉迪校長通過情景展現,用淺顯的說教把對學生們的期待表達了出來。

  據劉迪介紹,為準備本屆潑水節,在5月份,十二中北校區便啟動了“歡樂潑水節課程方案”,學生們需達到誠信考試、衛生考核等方面的要求,“潑水節”才可以如期舉行。最終,經過7、8年級師生們兩個月的努力和學校評委會的評估,最終這場以水為媒的狂歡順利上演。

  雖然他們都已是初中生,但在玩水的時候,孩子的天性展露無遺。

  班主任賜“幸運之水” 屢屢被潑

  在“潑水節”中,十二中七年級三班班主任胡春艷成為不少學生的“攻擊對象”,剛抹掉臉上的水,緊接著另一盆水便又潑了過來。雖然被潑得很“慘”,但胡春艷卻感覺收獲得更多。

  “因為平時老師都有嚴厲的一面,一開始學生對老師還比較敬畏,不敢往老師身上潑水,但不知道誰潑了第一盆後,很快這種師生之間的界限就打破了。”在胡春艷看來,通過“潑水節”這種活動,大家都沒有了相互間的隔閡,更利於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

  盡管屢屢被潑,但身為一個老師,胡春艷對學生們的“瘋鬧”並沒有生氣,還時不時地拿起水盆“反擊”。“有的學生看到別的班級的學生過來潑我,就會主動地圍在我周圍保護我,那一刻班級凝聚力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在喘息的片刻,胡春艷還會偷眼觀察班裏學生的表現,一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一直遠遠地在一旁,與同學一起玩水。看到這樣的情景,胡春艷主動走了過去,兜頭朝這名學生澆下了一盆水。“賜你一盆幸運之水,希望你以後學習取得更好的成績。”在得到老師的祝福之後,這名學生也很快加入到“圍攻”老師的隊伍中來,盡情享受潑水的快樂。

  “一開始,學生可能因為成績差感覺比較自卑,不敢靠近老師,但通過這種活動,我們不僅讓學生收獲到了這種爆發出來的快樂,也可以讓很多學生收獲到信心。”胡春艷說。

  水槍、水盆都成“武器”。

  水槍、水盆都成“武器” 學生期待明年“潑水節”

  18個班級,每個班級派出代表進行“捉魚比賽”。隨後3條巨大的充氣“毛毛蟲”上場,學生們分組坐在上面,向終點沖刺。在“潑水節”正式舉行前的兩個小環節中,臨沂十二中北校區的操場已是歡聲一片。而在活動正式開始後,水槍、水盆、水桶,甚至礦泉水瓶等,都成了“武器”,同班同學、班主任老師、校長都成了被“潑”的對象。

  “以前在學校的宣傳展示中,就看到過一些關於‘潑水節’活動的照片,那時感覺挺好玩,所以十分期盼。雖然學校提出了很多條件,但同學們都很自覺地去完成,因為大家都太想參加這樣的活動了。”在參加完本屆“潑水節”活動後,七年級學生王鶴穎直呼“太嗨了”。

  在活動中,王鶴穎不僅和同學們打鬧在了一起,還把進攻的矛頭指向了班主任。“用這種方式來迎接假期很有意義,畢竟一個學期了,大家學習都有壓力,但在玩水的時候,所有的這些壓力、煩惱都隨著一盆盆水潑了出去,收獲的是更多的快樂。”盡管剛剛參加完“潑水節”,但王鶴穎和很多同學已經開始期待,明年的“潑水節”能早點到來。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