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氣溫上升,萬物蘇醒,尤其江河邊更是生機盎然,每天都在上演許多新奇事件。

比如廣東一位網友在去河邊釣魚時,就碰到一幕令人目瞪口呆的奇異景象……

網友河邊釣魚,發現水底密布「小圓坑」,以為是人為挖出來?羅非築巢

河邊釣魚,發現河底遍布奇異“圓坑”

“……老遠就看到一個個的(圓坑),看起來像是人挖的一樣,我還以為是去年幹了有人在河道施工留下的……”

這位網友驚訝地發現,河邊的淺灘裏到處是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圓形沙坑,看起來非常的規則,很像是人為所致。

然而他走近一看,發現許多沙坑裏都有一條魚在“拱動”——看起來這些沙坑都是這些魚“挖”出來的?

(仔細看可以發現,一些圓形的沙坑裏還有一條魚裏面“忙碌”)

原來是羅非魚在“築巢”

原來,這些河邊的小沙坑,都是一條條羅非魚“剛築好的巢”,目的是為了繁殖產卵。

羅非魚其實是一種少見的“家庭型”魚類,它們不僅會築巢,並且雌魚和雄魚在產卵後還會守在魚窩附近,直到魚卵孵化。

(羅非魚是築巢高手)

而魚苗孵化出來後,大魚還會繼續守護在四周——甚至在遭遇危險(比如有掠食者靠近),體型較大的雄羅非魚還會將魚苗全部含到嘴裏保護……

因此,羅非魚的魚苗孵化率和成魚率都是非常高。

——其實,這位廣東網友在河邊看到的這一幕,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麽這種魚在入侵我國之後,種群迅速泛濫成災的原因之一……

網友:將它們一網打盡!

從生物學的角度講,水裏的魚像飛禽鳥獸一樣“築巢產卵”,這確實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

(這麽多魚窩,不用過多久,河道裏就是密密麻麻的剛孵化出來的羅非魚群)

因此,鑒於羅非魚在廣東是“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種,數量極多,嚴重破壞了珠江等江河湖庫的生態環境,因此不少網友看到這一幕也是紛紛留言:

@膽小鬼一一:我以前也看到過,原來是羅非魚產卵的窩呀,快想點辦法,阻止它們繼續繁殖啊!這魚在廣東到處都是了……

@科建君:這個時候的羅非魚很好釣的,因為它們產卵了會守著窩子,不去遠的地方覓食,跟黑魚一樣。

@南田野:這是個好機會,趁羅非魚全聚集到河邊產卵,漁業部門可以組織大範圍的拉網捕撈,一下子就解決羅非魚泛濫的問題!

只能說這些網友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羅非魚數量如此之多,如果僅靠“人工”去破壞其魚窩、阻止其繁殖,無異於杯水車薪,效率太低。

治理羅非魚泛濫,根本做法還是要繼續凈化水質,同時豐富本土野生魚、水族的種類,提高江河湖庫的綜合生態健康程度,利用“內力”來控製、消減羅非魚的入侵……

本土魚也會“做窩”

不管怎麽說,廣東這條小河邊出現的一幕,也算是預示著春天的到來吧……

另外,據長江君所知,本土的一些野生魚也是有這種“做窩築巢”的習性,比如棒花魚、黃顙魚等,目的同羅非魚也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將魚卵產在沙坑裏,更好地孵化。

老司機們,你們見過類似的現象嗎?關於限製羅非魚種群繁殖,你們有什麽好的想法?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