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的「三參」,即水中人參泥鰍、動物人參鵪鶉和土裏人參蘿蔔。分述如下:

水中人參——泥鰍



泥鰍,我國特有的一種水中魚類,雖其貌不揚,黑不溜秋,但因其肉質細嫩,鮮美無比,深受人們喜愛,素有「水中人參」之稱。

泥鰍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據分析,每百克泥鰍肉中含蛋白質22.6克,脂肪3.5克,鈣51毫克,磷154毫克,鐵3毫克,還含有多種維生素B1、B2、C及煙酸等營養物質。蛋白質比一般肉類和魚類都要高;脂肪是鯽魚的4倍;糖是鯉魚的5倍;鐵是龍蝦的9倍;鈣的含量也超過帶魚、青魚、大黃魚的5倍;維生素C的含量也比黃魚、鯽魚、蝦要高4倍以上,還含有一種類似二十碳戊稀酸的不飽和脂肪酸,它是抵抗人體血管衰老的重要物質,孕婦和兒童食後,可補充鈣質,有益於骨骼和牙齒的生長和健康。民間有句諺語說:「泥鰍、泥鰍,滑不溜秋。能治病,吃不夠。大人吃得哈哈笑,小孩樂得翻跟鬥。」

泥鰍不僅營養豐富,而且藥用價值也很高。清代《隨息居飲食譜》載稱:泥鰍「補中益氣,養胃消腫」。張鼎在《增補食療本草》中說:「泥鰍有治黃疸、養肝、益腎、治陽痿之功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泥鰍治目赤、尿頻、咳嗽、氣喘、胃脹有效

中醫認為,泥鰍肉味甘性平,有暖中益氣、解毒收痔之功效。同時它又是保肝消腫的佳品。泥鰍與大蒜用猛火煮熟,可治療營養性不良水腫;泥鰍用油煎至金黃色,加水煮湯,可治小兒盜汗和疳積;泥鰍同鮮蝦煮湯服食,對治療陽痿、遺精有奇特的功效。

「泥鰍鉆豆腐」是江浙一帶很有名的小吃。是將洗凈的活泥鰍和整塊的嫩豆腐,加冷水同入鍋中,加熱後,泥鰍因受熱紛紛鉆入溫度較低的豆腐塊中。吃時輔以佐料,其味鮮嫩無比,深受人們歡迎。此菜具有治療肝炎、腎炎、陽痿、黃疸、大小便不利等癥的效果。但應註意的是,泥鰍應煮熟煮透,因為泥鰍體內有一種顎口線寄生蟲,吃了人會生病的,只有經過高溫煮熟,才能達到殺滅蟲菌的效果。

食用泥鰍前,必須將活泥鰍放入清水中,滴上幾滴植物油,養2~3天,每日換水一次,使泥鰍排出腸內的汙物,然後撈出食用。

另外,泥鰍滑涎,也是一味藥物,有很強的抗菌消炎作用。烘幹碎末的「泥鰍粉」,除對黃疸、保肝療效很好外,它對肝功能的恢復,比一般保肝藥物的效果更為明顯。

動物人參——鵪鶉



鵪鶉為滋補佳品,素以「動物人參」的美名而聞名於世。它本是一種候鳥,又稱「禿尾巴鳥」,一向被列為野味之珍。近幾十年來,被人們馴化成家禽,成為「禽中新秀」。其肉質鮮嫩,含脂肪少,食不膩人。自古以來,一直被視為席上珍肴。民諺中早有「要吃飛禽,還數鵪鶉」之說。

我國食用鵪鶉歷史悠久,據《禮記·曲記》載稱:春秋時期,鵪鶉就已為「上士大夫之禮」。宋代清河王向高宗進貢禦膳中就有鵪鶉30只的記載。北宋詩人張來有一詩雲「肥兔和奔鶉,日夕懸庖屋」,說明當時在禦膳的餐桌上,就有了兔子和鵪鶉,供皇帝享用。

鵪鶉營養豐富,其肉中所含的蛋白質,卵磷脂,維生素A、K、D、P、B1、B2等營養成分,都比雞肉、雞蛋中的含量要高得多,其中谷氨酸的含量也比各種禽肉的含量要高出十幾倍。鵪鶉的食法很多,除可烤、燒、炸、燉、熏、鹵外,還可用來做湯。

鵪鶉肉比雞肉更易於人體消化吸收,是老人、小兒、產婦和體弱者理想的滋補食品,可起到補血、養神、和胃、健腦、降脂、降壓、益肺的功效。同時鵪鶉還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和多種維生素的食物,是高血壓和肥胖病患者的最佳食品。近些年,廣州一些酒館、飯店還推出一種「全鶉席」,即是使用鵪鶉的肉、蛋、腰、腿、肝、腎、爪等為一席烹製的菜肴,豐富了鵪鶉的吃法。

鵪鶉不僅是滋補佳肴,又是一種治病良藥,其肉、蛋、血都可入藥。中醫認為,鵪鶉味甘,性平、無毒,入肺、脾經。《本草綱目》載雲:鵪鶉肉有「補五臟、強筋骨、耐寒暑、消積熱、止瀉痢和養肝明目」的功效。

民間驗方是將鵪鶉一只,去毛皮內臟,將天麻15克填其肚內,煮湯加油、鹽、味精等調料,煮好後,除去天麻,吃肉喝湯,可治氣血兩虛及產後血虛致頭昏乏力和貧血等癥。

將鵪鶉肉切成碎塊,與粳米一起熬粥,油鹽調味,吃肉喝粥,可治脾胃虛弱致食欲不振、泄瀉等癥。將鵪鶉肉與小豆、生姜同煮,食之可治泄痢及小兒疳積等癥。

鵪鶉蛋的藥用價值也很高,由於它含有維生素D等成分,常食有防治高血壓及動脈硬化之功效。鵪鶉蛋與韭菜同炒,油鹽調味,可治腎虛致陽痿、腰痛。用沸水與冰糖沖蛋花食用,可治肺結核或肺虛久咳等癥。

土裏人參——蘿蔔



蘿蔔,又名蘿白、萊菔,系十字花科草本植物。我國是盛產蘿蔔的故鄉,早在2000多年以前,《詩經》、《爾雅》等書籍中就有關於蘿蔔的記載。元代《五禎農書》中說:「萊菔俗稱蘿蔔,一種而得四名:春天稱地錐,夏天稱夏生,秋天曰蘿蔔,冬天名土酥。顏色有白、綠、紅、紫,但以狀圓個大、嫩脆味甘者的白色為佳。」故蘿蔔自古就有「土裏人參」之說。

蘿蔔營養價值很高,據分析,蘿蔔含有糖類、果膠、膽堿、胡蘆巴堿、萊菔苷、咖啡酸、芥子油以及鈣、鐵、錳、磷、碘等,蘿蔔還含有多種維生素A、B1、B2、C,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相當豐富,比蘋果和梨子要高8~10倍。

我國民間有許多諺語均與蘿蔔有關。如:「冬吃蘿蔔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上床蘿蔔下床姜,一年四季保健康」;「常吃蘿蔔常喝茶,不用醫生把藥拿」;「蘿蔔進了城,藥店要關門」;「十月蘿蔔賽人參,吃了百病都不生」等等。可見,蘿蔔這一普通的日常蔬菜,對人體健康的保健和對疾病的防治的作用,是顯得何等的重要。

蘿蔔的食用方法很多,炒、燒、烹、燉、拌、醃,隨心所欲,葷素皆宜。既可當作水果生吃,又可涼拌、做湯、煮粥。作餡和製成罐頭醃製成蘿蔔幹、蘿蔔絲等等。

蘿蔔生吃:性寒,味辛。形美,光滑,味甜,汁脆,多汁,是很好的生食蔬菜。蘿蔔熟食:性溫,味甘。水分多,味道好,適宜烹製各種菜肴。

蘿蔔既是家常蔬菜,又是保健治病良藥。中醫認為,蘿蔔性涼、味辛甘,具有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消腫解毒、順氣利尿、開胃消食等功效。用它入藥,適宜咳嗽失音、吐血、鼻衄、消化不良、妊娠嘔吐、胃脘腹痛、痢疾、便結、感冒頭痛、胸悶氣喘等癥。明代《普濟方》稱:生蘿蔔汁與生姜汁同服,對久咳不愈、嗓啞失音等患者療效甚好。所以,一些歌唱家和演員為了保護嗓子,常用此種藥方。

蘿蔔絞汁,療效更為顯著。將蘿蔔洗凈搗汁一杯,入酒少許燉熱服用,或將其汁滴入鼻內,可治鼻血不止;蘿蔔搗汁加入冰片少許燉熱服用,可治偏頭痛;用生蘿蔔汁一杯,白糖50克,攪勻服用,可治煤氣中毒;將蘿蔔、生姜共切成絲,搗汁,每天清早飲用一小杯,可以克製煙癮,並有戒煙之功效;蘿蔔搗汁外塗,可治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癤腫;蘿蔔汁外洗可治婦女滴蟲性陰道炎;用滅過菌的蘿蔔汁灌腸,對胃腸道病有療效。

蘿蔔中還含有一種木質素,被人體攝入利用後,能使體內的巨噬細胞活力增強2~3倍,從而逐個吞噬掉癌細胞,它所含的維生素C和鉬元素也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蘿蔔所含的熱量少,膳食纖維多,吃後易產生飽脹感,對肥胖者減肥有幫助。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