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強釣魚至今未歸”“天下釣友一家親,有人名叫常空軍,在下漂不動”……一個個互聯網上關於釣魚的梗開始火爆的背後,則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加入。

就像其他戶外活動一樣,釣魚也需要一定的費用支撐,“釣魚窮三年”的說法正由此而來。包括魚竿、魚線、魚鉤、魚餌、抄網等,都是基礎設備,進階的釣魚愛好者還會配備帳篷、遮陽傘等,租船出海釣魚,也是不少釣友的夢想。

而與以往不同的是,現在釣魚群體正在邁向年輕化。根據中國釣魚協會的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大約有1.4億釣魚人群,18歲以下的釣魚愛好者占了總數的12%,18歲至24歲人群占10%,25歲至44歲的人群已經成為釣魚的主力軍,占比為46%,接近一半。

年輕人拿起了魚竿

隨著釣魚群體呈現年輕化,休閑釣漁場、路亞釣法等創新形式備受市場青睞。某短視頻平臺數據顯示,“00後”和“90後”釣魚創作者超過四成,其中“80後”到“00後”占比超70%。

在北京工作的90後李磊住在房山區長陽鎮,幾乎每天下了班都會拿著各種工具到家附近的小清河釣魚。沒時間釣魚時,則會抽空兒打開短視頻平臺看主播直播釣魚。就算常看的主播不開播,李磊也會尋找一些釣魚大神的短視頻,比如“天元鄧剛”。他是中國釣魚運動協會技術推廣總教練,經常在短視頻平臺分享釣魚日常,以技術精湛聞名,釣到“大貨”是日常操作。目前“天元鄧剛”的短視頻賬號,粉絲量已超過3600萬。

而關於裝備的分享選擇,李磊最喜歡去小紅書“取經”,“釣魚”相關筆記已超過100萬篇。而在微博熱搜上,“為什麽年輕人越來越喜歡釣魚”的話題閱讀量超過了1600萬。

在李磊看來,絕大部分年輕人喜歡釣魚的原因是相同的,就是享受魚咬鉤的那一刻,帶來的腎上腺素飆升的刺激感。

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創始人張慶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當下年輕人特別註重養生生活,這與年輕人去釣魚相映成趣。“這一代年輕人,整體生活在一個物質相對豐裕的年代,流行‘悅己’消費,更加註重享受生活,所以像釣魚這種過去不怎麽流行的事兒,成為他們紓解壓力的方式之一。”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也認為,很多年輕人選擇釣魚是出於興趣,但也不排除是排解壓力的一種方式。

而釣魚這項休閑運動,本身也有吸引年輕人的特性。“最重要的特點是和自然親近,是和自然結合的,又是人和動物的一種交互。同時,釣魚有很多形態,包括路亞釣、野釣等,是帶有技巧性的運動。所以既有對裝備技巧的依賴,又有對環境的依賴,這是最吸引年輕人的地方。”張慶表示。

垂釣產業邁向千億

對於垂釣產業的定義,川財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提道:“休閑垂釣產業是指以垂釣為核心的休閑過程,通常指在閑暇時光從事的垂釣活動。”

而所謂的產業是以滿足垂釣為核心需求,並能夠提供滿足垂釣者不同環境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垂釣的核心是釣場和裝備,衍生出來的需求包括交通、餐飲、住宿、碼頭、船、網絡預訂平臺、賽事、釣魚普及等細分服務。

根據休閑漁業統計監測調查年報數據,2021年全國休閑漁業市場規模近千億元,達943.18億元。

以海釣為例,記者在某旅行社了解到,在海南三亞灣近海,一艘36尺的專業釣魚艇,海釣4小時拼船,價格為488元,而包船價格為1860元,時間均為4小時,旅行社會提供漁具和魚餌,還會配備船長,釣到的魚可以帶回。而一艘78尺的專業遊釣艇遠海海釣,單人價格為3298元,包船的價格為32980元。

記者發現,如今的海釣不僅僅是釣魚,有些還會提供船上打邊爐、鮮魚加工的服務,讓愛好者直接就能吃到自己釣上來的新鮮魚。

張慶告訴記者,相對於其他戶外運動產業來說,釣魚的整體規模應該屬於中上水平。釣魚是個非常成熟且發達的產業,在近年來興起的休閑運動當中,屬於“隱形富豪”。“它的粉絲群體非常穩定,並且有著比較健全的產業鏈。相較於腰旗橄欖球、飛盤等受年輕人喜愛的運動,釣魚有著濃厚的歷史基礎,從人類的生產需求,逐步演變成了當下的運動休閑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礎上,又有競賽的成分在其中。”張慶表示。

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遊部以及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漁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的意見》提到,鼓勵發展以漁文化為主題的休閑垂釣、漁事體驗、民宿美食和科普教育等產業,推動保護利用。

此外,地方也在發布政策,支持休閑漁業發展。比如,海南省出臺了《海南省休閑漁業管理辦法(試行)》、山東省出臺了《關於促進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

線上平臺已成為漁具的重要銷售渠道。據了解,在京東平臺上,路亞場景銷售近三四年間增長均速達50%以上;在抖音平臺,銷量最高的魚竿為漢鼎一號五代魚竿,銷量已經達32萬件,單價為89元。小紅書上,關於漁具有超過24萬件商品。

而釣魚主播也在享受著流量紅利,粉絲數3648萬的網紅“天元鄧剛”的櫥窗當中,跟買人數超過了62萬,已售件數超過219萬。其推薦的魚線,銷量已超過了121萬。

天眼查研究院認為,隨著戶外休閑運動的持續火熱,垂釣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愛好者參與其中。未來,垂釣產業將形成以“釣魚”為核心,集合體育競技、休閑娛樂、旅遊觀光、文化科普、住宿餐飲在內的多產業,形成立體產業結構。

對於釣魚產業的發展,沈萌認為,釣魚市場內部的細分領域很多,釣魚本身也分為不同場合、不同類型,可以形成豐富的周邊產品和服務。對於從業者應該提出自己的定位、選擇自己的優勢領域,否則缺乏差異化,不容易生存。

“年輕人的進入會讓釣魚產業的人群結構更加多元化,對產業來說是個好跡象。但還不足以讓它實現質變。因為釣魚需要耐心,同時社交屬性沒那麽強。盡管網絡上經常會有一些釣魚高手進行宣傳,但他們的技巧高度,普通釣魚愛好者與之相比還有很長的距離。”張慶表示。

但張慶認為,這給從業者帶來了一些啟示,釣魚既然形成了一個產業,背後一定有很多運營方,有做場地的、做器材的、做賽事的,因為釣魚有很長的歷史,所以現階段很多人都有思維的慣性,在做運營時不會往年輕人的角度去想。但目前來看,從業者是可以打開腦洞的,可以去考慮如何讓這項古老的運動煥發出時代的光彩。

賽事正在起步階段

今年以來,各類專業垂釣賽事正在如火如荼舉辦。

據公開報道,中國釣魚運動協會管理國內主要釣魚賽事,並對參賽選手進行等級認證和積分排名。相關賽事由專業媒體如四海釣魚頻道進行轉播,提供給全國釣友。而賽事的贊助商則主要來自各大釣具廠商及釣場。

記者在中國釣魚運動協會公眾號上看到,今年尤其是7月以來,基本上每隔兩三天就會有釣魚比賽在不同地區召開。

不僅僅是各個地區,還有網紅也在探索釣魚賽事。鄧剛主辦的“釣技大舞臺”,每一期直播都會吸引數萬釣友在線觀看,另外,還有其他網紅也在加入民間賽事的舉辦當中。

“我們現有的賽事體系基本能滿足釣友的這種需求,但如果從發展的潛力來看,尤其是參與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相關的政策需要再細化,多部門聯動,推動構建有利於年輕人參與的競賽體系,包括競賽組織方式等,吸引更多的人群參與。”張慶表示,就像籃球,有高規格的比賽,也有村級的聯賽,能夠讓不同水平的人參與到賽事當中,有了競賽和激勵體系,釣友有了勝負心,才能夠使這項運動從愛好變成持續性的生活方式。

“我們國家的自然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等,適合發展垂釣賽事。但目前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比如北方某地可能某個品種的魚群泛濫,但南方釣友正好喜歡釣這種魚。賽事運營方可以通過大數據或者線上平臺,將這些信息互通,起到一舉兩得的效果。”張慶認為。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