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打開這個文章你就馬上想知道紅泥如何解決?別急!
凡事一定你要知道為什麼,才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也許就是我老何比別人厲害的地方,我也希望大家能以此思路來不斷提高飼養珊瑚的真正水平,明白了原理,你會有很多解決辦法,而不是他們說要怎麼樣你就怎麼樣。更不是商家說用什麼就用什麼,玩海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裏。
所以我公眾號的文章經常長篇大論的和你們講原理,很少會直接說這個用什麼藥,那個用什麼水,這是商家的行為,什麼賺錢賣你什麼而已(比如硝化細菌),而你也解決不了所有問題,生物也會時時刻刻面臨死亡的危險,更成不了真正的高手。
今天的文章我構思了很久,最終我想還是先給大家上一堂極其有用的自然科,本文的內容非常之長,本文的內容也可以看做是柏林系統的入門篇。所以請務必仔細閱讀每個文字,我相信你會慢慢開始對海缸的看法產生本質的改變!
對於新手而言,我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你知道,海水圈流傳的做法其實是錯的,只要有了正確思路,你玩1年會比人家玩3年的還要厲害。
現在開始:
紅泥!我相信無數人聞之失色,無數人為此苦惱!
你翻遍了論壇,有人說是菌,有人說是藻,然後有人說下頭孢,有人說關燈,還有人說水流不夠,各種說法都有,但是你依然時不時會爆發,又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消退了。我也曾經為此苦惱,我當時也是翻遍了論壇,那些形形色色的文章看起來很高深,其實沒什麼卵用,也沒找到產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應對的辦法。
直到有一天,我靈光一現,我想我們玩的是海缸,本身水族行業就不大,海缸更是偏門,這麼偏門的行業,壓根不會有什麼靠譜的文獻。既然是同是海水,我為什麼不去找找海洋科學、水產養殖方面的文章,何必一定要去海水論壇去找那些不靠譜的資料。
很快,我的靈光一現被證明這是無比正確的!我們論壇泡的要死,找不到靠譜的資料,其實海洋科學、水產養殖早在幾十年前都有明確的科學的解釋了。
所以說,以後大家想問題,有些時候不要拘泥於小小的水族界,而且還是水族裏面很小眾的海水缸。在我看來,國內海水烏煙瘴氣,你去看論壇什麼的,其實裏面基本上都是廠家和商家的商業導向為主。既然是商人,自然是什麼賺錢賣什麼,什麼賺錢推什麼,沒有真正有內涵的東西。
相對海洋科學和水產養殖,我們的行業實在是太不起眼了,更沒有什麼科學家願意來研究魚缸裏怎麼養珊瑚。但是,其實都是海水,所以理論是完全相通的,我之前的氮磷失衡的文章也是從這裏得到的答案,另外很多靈感也來自海洋科學和水產養殖。
今天的文章我從二個最基本的文獻來說明:
第一個文獻是磷循環,下面的文章來自百度百科,我在寫失衡的時候有提到過,但是今天請仔仔細細再看一遍:
1.自然界的磷循環的基本過程是:巖石和土壤中的磷酸鹽由於風化和淋溶作用進入河流,然後輸入海洋並沈積於海底,直到地質活動使它們暴露於水面,再次參加循環。這一循環需若幹萬年才能完成。
2.在這一循環中,存在兩個局部的小循環,即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磷循環和水生生態系統中的磷循環。人類開采磷礦石,製造和使用磷肥、農藥和洗滌劑,以及排放含磷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都對自然界的磷循環發生影響。
3.陸地生態系統的磷循環
巖石的風化向土壤提供了磷。植物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磷酸鹽。動物以植物為食物而得到磷。動、植物死亡後,殘體分解,磷又回到土壤中。在未受人為幹擾的陸地生態系統中,土壤和有機體之間幾乎是一個封閉循環系統,磷的損失是很少的。
4.水生生態系統的磷循環
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磷,有一小部分由於降雨沖洗等作用而進入河流、湖泊中,然後歸入海洋。在水生生態系統中,磷首先被藻類和水生植物吸收,然後通過食物鏈逐級傳遞。水生動、植物死亡後,殘體分散,磷又進入循環。進入水體中的磷,有一部分可能直接沈積於深水底泥,從此不參加這一生態循環。另外,人類漁撈和鳥類捕食水生生物,使磷回到陸地生態系統的循環中。
5.人類活動的幹預
人類種植的農作物和牧草,吸收土壤中的磷。在自然經濟的農村中,一方面從土地上收獲農作物,另一方面把廢物和排泄物送回土壤,維持著磷的平衡。但商品經濟發展後,不斷地把農作物和農牧產品運入城市,城市垃圾和人畜排泄物往往不能返回農田,而是排入河道,輸往海洋。這樣農田中的磷含量便逐漸減少。為補償磷的損失,必須向農田施加磷肥。在大量使用含磷洗滌劑後,城市生活汙水含有較多的磷,某些工業廢水也含有豐富的磷,這些廢水排入河流、湖泊或海灣,使水中含磷量增高。這是湖泊發生富營養化和海灣出現赤潮的主要原因。
這個文章一共就5段,並不深奧,你肯定看的明白,但是你是否有聯想到我們的魚缸,下面就是重點了:
1.柏林系統其實就是一個大自然磷循環的微縮模型。在之前的柏林基本原理簡述裏面我已經說過,我們的柏林系統核心之一是生物鏈,生物鏈其實就是和磷的傳遞完全一樣(更多的柏林系統的奧秘我以後還會再說)。
這也解釋了柏林系統是如何消耗磷酸鹽的,你的餵食什麼輸入的磷酸鹽,其實是被固定在了你缸裏的生物體內,所有看的見和看不見的生物都爭先恐後的,直接或者間接從你水裏吸收營養鹽,所以水裏含量就非常低,並且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
大海的養分歸根結底其實來自河流的帶入,我們餵食就像河流給大海輸入養分那樣,由於我們魚缸太小,沒有辦法達到像自然界那樣海底沈澱再靠地質運動返回陸地,因此我們需要配合一些諸如換水、蛋分、或者藻缸輔助這些方法來定期排除一些多余養分。但是本質上,柏林系統的思路和自然界是完全一樣的。
2.文章提到了磷酸鹽是必須品,所以現在你可以確定以及肯定柏林系統是需要源源不斷輸入營養的。並且我們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維持這個生物鏈的正常運轉!萬一運轉不正常會發生什麼?其中一個答案已經在磷循環的文獻裏面了。就是過多輸入,導致海水赤潮!
赤潮?赤不就是紅色嘛,百度圖片看看赤潮:
這不就像紅泥嗎?對,恍然大悟了吧,赤潮就是等同於紅泥,其實褐藻、菌膜也是類似,他們都是可能形成赤潮的基本藻類!
我們再找第二個關於赤潮的文獻吧,赤潮的危害,下面的文章節選於百度文庫的某篇文章(其實紅泥只是我們水族行業叫法,等你去搜索赤潮的研究文章就非常多了,基本內容差不多):
①破壞漁場的餌料,環境,造成漁業減產。
②赤潮後期,引起赤潮發生的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的作用下,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③赤潮生物的異常爆發性繁殖,可引起魚、蝦、貝等經濟生物窒息而死。
④有些引發赤潮的生物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
註意,本段內容強調了赤潮的毒性原理,從這個毒性原理,你就可以明白,其實出現問題的時候,他是會產生連鎖反應的。也就是說,出現問題導致紅泥,毒性原理又導致更多的小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死亡的生物又進一步加大了輸入來源,導致更大面積的崩潰。
好了,自然課上完了,我們要回到本文的主題了,紅泥!
現在我們可以輕松回答下面的問題了:
一、紅泥為什麼爆發:
很簡單,過量的汙染主要是磷(PO4),尤其是有機磷
二、過量的磷哪裏來?
1.過多的輸入,系統本身生物鏈又消耗不了,這個很容易理解,比如突然增加的大量餵食(尤其是動物性餌料,比如蝦肉),再比如突然的大量死魚,還有理論上太差的自來水也是可能發生的。
2.健康的系統遇到一些災難或者沖擊,原有的生物鏈(也許是你看不見的小生物死亡)崩潰並且死亡在缸內,這個也容易理解。
比如突然的停電,又比如下了某種藥,雖然看起來沒有毒死魚,但是看不見的小生物也許被你大規模毒死了。
3.正常的活石內藏了無數小生物,由於使用了錯誤的做法,比如養水時間過長,或者下生物以後又不敢餵,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一天某些生物鏈上的生物被餓死了,然後連鎖反應,最終產生短時間的大規模汙染。這個方面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三、開缸養水出紅泥的問題:
你用的活石,運輸導致有東西死亡,所以前期會大量釋放汙染,此時生物鏈又不健全,因此爆發紅泥。很新鮮的活石死亡東西較少,會直接出褐藻沒有紅泥,以此也可以判斷石頭新鮮程度。
如果錯誤的認為養水越長越好,那麼後面的結果可能就是活石帶來的有益生物大規模餓死,最終一缸紅泥,繼續養下去的結果就是一缸死石+毫無養分的水。
因此,我這裏再嘮叨一遍,養水到1成褐藻,9成左右的綠絲藻就可以了,這時候已經平衡了,不要再錯誤的認為養水一定要等到綠藻發白,更有甚者持續養幾個月的。
那個CMF養水神貼壓根就是完全錯的,我也曾經被誤導過,還好我及時爬出來了。如果你還不信,你去看看那帖子的完整內容,後面的帖子說了,那個缸其實只維持了不到1年,然後爆紅泥菌膜死光上岸,他甚至都沒明白什麼是氮磷平衡。
其實他的魚缸問題就在這裏,太怕壞水,所以輸入太少,生物都會慢慢餓死,直到有一天崩潰,壓根他就沒有理解柏林系統。
順便說一下,如果養水到綠絲藻大規模發白死亡,其實也是突然汙染水質,這也可能會出菌膜,我的理解是菌膜和紅泥本質是一樣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算你按照我說的見綠下除藻生物,你的除藻生物可能也不會馬上特別賣力,因此綠藻仍然可能持續旺盛生長一段時間,仍然可能大規模發白,這也是可能會產生菌膜的。如果此時生物不多,不理會即可,後文我有寫自然消退的原因。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