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釣魚人常說的“瘋狗浪”,有關氣象人員表示:“瘋狗浪”是漁民對此種巨浪的稱呼。臺灣東北部受地形影響是最常出現“瘋狗浪”的地區。報界對“瘋狗浪”的成因有以下幾種說法:一是發生前海面相當平靜,出現的征兆是海面突然降得很低,然後可以看到稍前方的海面上有排浪推近,如果及時發現,還有足夠的時間躲開。發生時,有時達數層樓高,常將遊客、釣客甚至車輛卷入海中,實在令人防不勝防。二是認為“瘋狗浪”是一種長波浪,它是由各種不同方向的小波浪匯集而成,遇到礁石或是岸壁即突然強力撞襲而卷起猛浪,它也可能是由許多碎浪組合而成一條較長的波浪,遇到V形海岸即有極大的沖擊力。三是該海浪的生成起因於風的送刮,持續的東北季風吹刮與同類風速共振的波浪,往往生成巨大的湧浪,這層巨大的厚水塊到達岸邊後,將作用力傾瀉於海濱某一海角,崩註的浪塊就是“瘋狗浪”。四是專家們的看法並不一致,有學者認為是,移動性的小風暴,或不同波長、方向的波浪相位特異疊加所造成的;有學者認為是海底山崩所造成的;有認為是一種潮波或某種近岸流所造成的;也有學者認為是遠地傳來的長湧波。

  瘋狗浪的起源

  對“瘋狗浪”這個詞,人們可能感到陌生。它是怎麽一回事呢?據臺灣海洋大學許明光、曾俊超等調查,發現“瘋狗浪”一詞是從1986年起才出現在報章雜誌上。臺灣媒介多有報導關於在臺灣東北部海岸戲水、垂釣或遊覽等活動時,有人被突如其來的大浪卷入海中的悲劇發生。即便水性強的漁民在捕撈作業時,遇上“瘋狗浪”也無法幸免遇難。由於此種大浪突如其來非常危險,因此,當地民眾稱之為“瘋狗浪”。

  近些年來,臺灣地區經濟迅速發展,民眾開始註重休閑活動。臺灣四周環海,氣候溫和,是從事岸邊及海上休閑活動的好去處。當地有關部門順應民意,修建了與海岸遊憩相關的設施。臺灣東北海岸在冬季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是在海邊垂釣。因為在冬季天氣惡劣之際,許多名貴魚類,如黑毛、硬尾仔、紅尾冬等魚汛不斷,吸引不少釣友。但近幾年每年都有垂釣者在這裏被俗名為“瘋狗浪”的浪卷走的事發生。如臺灣聯合報以“八鬥於巨浪卷走十余釣客,九人獲救,兩人受傷,數人失蹤漏夜嫂救”為題,報導了發生於1984年10月14日的一次“瘋狗浪”。據報導,當時,天氣很好,微風拂熙,海面微波蕩漾,有十幾名釣魚的人晚上在基隆市八鬥子漁港防波堤末端釣魚,8時許,即有一名釣友被大浪卷走,但其余的人仍在該處垂釣。10時30分,突然有一大浪打上來,有四、五個釣友被打下防波堤,其余六、七人欲奔向安全地點時,又被卷來的大浪全部打人海中。經過在場數百名釣友和警方的搶救,有9人獲救,但仍有幾人被大浪卷走。就在這一夜,在基隆港的另一端也發生了有10名釣客落海事件。事實上,“瘋狗浪”並非只危及岸邊的垂釣者,海上作業的漁船有時也無法幸免遇難。1991年8月7日淩晨蘇澳地區就有5艘作業漁船遇十多米高的“瘋狗浪”侵襲而翻覆,造成一人死亡2人失蹤。“瘋狗浪”對航運、港灣設施、海洋及海岸工程等都有潛在威脅。巴拿馬籍安士瑪號貨輪,在宜蘭外海遇上“瘋狗浪”,在甲板上工作的5名船員被卷落海中,其中2名船員不治,另3人重傷。這艘近6000噸的貨輪是在駛往韓國的途中遭遇到“瘋狗浪”的。

  “瘋狗浪”吞噬人命事在香港和大陸沿海也有發生。據香港成報1994年12月28日報導,港島石港後灘一批中學生在臨海邊巖石上觀賞浪花,突然翻起一個大浪,將其中一名學生卷人大海失蹤。

  在我國大陸沿海的一些地區也多次發生過“瘋狗浪”卷走人的事件。不過見於報端者不多。例如,1992年9月1日下午,一名內地教師攜女兒到青島市魯迅公園海濱遊玩,在岸邊的一塊礁石旁給女兒留影,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大浪突然襲來,將心愛的女兒卷入海中,不幸遇難。

  從臺灣媒體對此類事件的報導看,一次“瘋狗浪”的死傷人數少則一兩人,多則十多人。其中嚴重的一次,浪有三層樓高,如此高的浪,把停在岸邊的小橋車也卷入海中。據此,基隆市不得不決定在一些岸段禁止垂釣、遊覽。

  瘋狗浪的研究歷史

最早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