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車遠行,不僅要有強壯的體魄,還要略通一些基本的常識。
  如果您要騎車遠行,您的馬--自行車,作為惟一的交通工具,性能的好壞至關重要。出發前應對各部位的機件做全面徹底的檢查,並隨身攜帶常用的修理工具榔頭、螺絲刀、氣筒、扳手、鉗子等,以及備用件滾珠、內胎、閘皮、車條、氣門芯等。每天結束後還要認真檢查車,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一般而言,以車座較低並有五至十度的後傾為最佳角度,運動量的安排要合理,並保持一定的速度,切忌忽快忽慢。每一至二小時休息一次,別想停就停。在特殊道路條件下行車,車速的把握尤為重要。路遇淺河、水窪、碎石時,別習慣性減速,快車速反而易順利通過;行車在泥濘的路面,不妨拆下前後擋泥板,以免泥堵死擋泥板和車輪間的縫隙;下坡時,前後閘都要捏;夏天遇到柏油融化的路面,千萬避開,如別無選擇,先上土路讓車輪沾些黃土,以防被粘住。
  途中宿營時,營地要選擇幹燥背風的地面,附近應有水源;有村落處,借宿是好辦法。
  騎車旅遊對服裝尤其是褲子要求比較嚴,以寬大為佳。夏天空背心、褲衩,阻力小,通風性又好。太陽帽和墨鏡、雨具、臥具、常用藥、照明器材、交通地形圖等都是必備之物。現在有種專業的自行車包,用起來順手方便。普通背包一定設法紮牢。宿營時,要將東西放到一個可用身體遮擋的死角中,以防丟失
  常見病防護及急救
  北京大學自行車協會
  一.中暑
  病因:人體受高溫及陽光直接照射,使體溫調節機能失常而發生排汗困難, 外界氣溫太高而身體無法散發,而體溫急劇上升。如長時間曝露於高溫下,可引起腦膜高度充血而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失去了體溫調節作。
  癥狀: 感覺悶熱難受,體溫升高(往往超過四十度).皮膚潮紅但幹燥無汗,繼而意識模糊,頭暈虛弱,惡心嘔吐,血壓降低,脈搏快而弱,終至昏迷。
  處理:
  1.迅速將移往蔭涼而通風之處所,放低頭部。
  2.解除負荷,松開衣服,全身淋以冷水。
  3.補充含糖和鹽份的水(意識清醒時可口服,意識不清醒時應點滴給予)
  4.物理治療:用酒精棉擦塗人中、太陽穴。
  5.藥物治療:服用人丹、藿香正氣水、一滴水等。
  預防:
  1.在太陽穴塗抹風油精、清涼油等。
  2.適時補充足夠水份。
  3.穿著易散熱服裝。
  二.曬傷
  病因:人體長期受高溫及陽光直接照射引起皮膚的病變。
  癥狀:皮膚被曬發紅並出現疼痛或起小疙瘩、水泡。
  處理:
  1.用冷水毛巾敷在患部,直至痛感消失為止。
  2.皮膚沒有外傷的情況下塗上防曬油脂。
  3.出現水泡時,不要去挑破,用冷水毛巾冷敷。
  預防:
  1.盡量避免強烈日曬。
  2.日曬前半小時吐沫防曬油。
  三.腿抽筋
  病因:缺鈣、勞累等引起的肌細胞缺氧而疼痛。
  處理:把腳伸直坐下,反復用手捏住大足趾向後拉,並按摩小腿肌肉。
  預防:
  1.及時補鈣。
  2.避免著涼。
  3.註意休息。
  四.出鼻血
  病因:
  1.受熱刺激鼻黏膜出血
  2.頭部受撞擊後鼻黏膜出血
  病狀:從鼻腔中流出血或水狀液體(受撞後流出水狀液體應與重視)
  處理:
  1.馬上坐下,頭略低,用手捏住鼻子,5分鐘左右,用口呼吸。
  2.若出血仍止不住時,可以用清潔的紗布塞入鼻腔,捏住鼻子,沒有紗布也可用餐巾紙、棉球代替。
  3.物理療法,用冷毛巾、酒精棉冷敷鼻根部。
  預防:註意放暑降溫
  註意:
  1.由外傷引起的出鼻血既而引發耳中出血應及時送醫院
  2.外傷引起鼻腔可能流出水樣液體。這是腦脊液。它近似透明,摻有少量血絲的水樣液體,無異味。應任其流出,並急送醫院。堵塞鼻腔反而容易引起顱內的細菌感染。
  五.起水泡
  病因:因磨損、重壓、燙傷、凍傷等引起的體液滲出而形成。
  處理:
  1.起泡後(未破)先用肥皂清洗幹凈。
  2.把別針等針頭用火燙消毒,然後刺破水泡。
  3.用幹凈的紗布將泡中的積液輕輕擠出擦幹,最後貼上護創膏。
  4.泡已經被磨破時應先消毒再進行處理。
  六.外傷(擦傷、刺傷)
  初診:觀察擦傷的傷口面積或刺傷的傷口深度及出血量。
  處理:
  擦傷:
  1.當傷口面積不太大時,無活性出血時,可擦塗外用藥品或用清水沖洗傷口周圍。
  2.當傷口面積較大,但無活性出血時,清洗後可在幹凈的紗布外再加包帶纏紮。
  3.當出現活動性出血時,首先借出血把傷口中地臟物帶出傷口。然後用清潔的紗布蓋住傷口,手放在紗布上壓迫止血。
  刺傷:
  1.當刺入體內的異物較小且較淺時,可先取出異物後用力擠壓傷口,將傷口內的血和臟物帶出體外。然後處理方法同擦傷。
  2.當刺入體內的異物較大且較深時,不要輕易取出異物也不要私自清洗傷口以免造成大出血。進行簡單的包紮後盡快由醫務人員處理。
  註意:
  1.保持傷口幹燥和透氣,以免感染。(破傷風為厭氧菌,較深的傷口危險較大,保持傷口透氣極為重要)
  2.擦傷傷口大和刺傷時請盡快匯報,及時預防破傷風。
  3.盡快消毒處理傷口,6小時不作消毒處理,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七.摔傷
  初診:
  1.判斷頭面部->肩、背、腰、尾錐->四肢有沒有受傷。
  2.本人輕微活動受傷的部分,判斷是否劇痛。如出現劇痛,平躺下來休息,不要著急活動。
  3.在不活動的時候判斷是否疼痛,如仍然疼痛,應盡快固定傷處,以防骨折錯位。
  處理:
  1.如懷疑有骨折的可能,不要運動,盡快與醫務人員聯系。
  2.如出現腫脹、淤血可用冷敷療法止痛。
  3.其余外傷處理方法同上。
  八.扭傷
  病因:因關節活動過量,超過正常活動範圍,使周圍的筋膜肌肉等受強力牽拉發生的損傷。
  病狀:關節種漲、劇痛、活動受限,關節皮下淤血,不能活動或側彎。
  處理:
  1.停止活動(至少減小用力),尤其是踝部和膝關節的扭傷。
  2.在患部墊上紗布、毛巾等,用冰袋冷敷。
  3.可配以舒筋活血的藥物治療,但不要進行推拿和按摩。
  4.休息時,將患處墊高。
  九.眼中進入異物
  處理:
  1.用清潔的手翻起眼皮,如看見異物粘在結膜上,可用棉球沾上水後剔去異物。
  2.如看不見異物時,可進一步用棉棒按住翻開的眼皮,用手捏著睫毛拉起找找眼皮內側是否有異物。
  3.眼球略向下看容易發現異物。
  4.雖找不到異物,但總有異物存在感覺,可能是刺入角膜了。可用紗布保護好去醫院處理。
  註意:眼球是嬌貴的器官,不要用臟手揉眼。如有問題盡快與醫務人員聯系。
  十.叮咬傷
  病因:被含毒素的動物叮咬造成的。因為動物嘴內含有的的細菌或毒素可能會造成感染和中毒。
  病狀:腫脹、疼痛、甚至頭痛、惡心。
  處理:
  1.被蛇蠍等叮咬要首先判斷傷口是否有毒,有毒情況下可進行近心端包紮,靜臥。
  2.被蚊蟲、蜜蜂等叮咬可塗抹風油精等。(藥品不能混用)
  3.被貓狗等咬要及時匯報。
  註意:嚴禁招貓逗狗,接近危險動物。註意防蚊蟲叮咬。
  野外活動中事故的處理要點
  一旦發生事故需冷靜作出判斷,並迅速采取處置措施。應馬上組織人員進行救護。出發前要備好藥物、夾板、繃帶等,事先考慮好緊急聯絡的方法等。
  保證野外活動安全的十條
  1.掌握應急處理方法。
  2.註意天氣預報。
  3.適時添加衣服。
  4.避免過於疲勞。
  5.盡量有規律地進食,並註意飲食衛生。
  6.充足睡眠,註意溫度、姿勢等。
  7.排便最好在早飯後進行。
  8.註意個人衛生,如不能洗澡,也要擦身換衣。
  9.保持集體友愛,互通信息,相互幫助。
  10.一旦發生事故,果斷處理,切莫相互埋怨而耽誤了搶救時機。
  把握身體情況的三要點
  1.出發前每人應介紹自己的健康狀況,如脈搏、體溫等,核查後出發。
  2.註意臉色和表情等,如臉色不好,眼睛充血,打嗝過多,要馬上向帶隊者報告。
  3.要註意過於沈悶和過於興奮等精神方面的變化情況。
  避免危險的六個方面
  1.夜晚不要單獨外出。
  2.不要靠近山崖、河邊,以及火山口。
  3.不要在生疏山頭上玩得太久,天氣突變時,應找安全地方躲避。
  4.身體不行時,不要硬撐趕路,應暫時休息。
  5.出現迷路時要冷靜判斷,千萬別慌不擇路,亂跑亂竄。
  6.準備好緊急聯絡的方法等。
  危險的度量
  脈搏每分鐘120跳以上;呼吸每分鐘20次以上(成人);人體血液喪失三分之一以上。
  註:
  本文僅供參考,在野外條件下應提高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註意休息與疾病預防。出現身體不適應馬上休息,並與醫護人員聯系,病情嚴重時應馬上送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本文僅供在緊急情況下自救使用,自救處理後也盡快匯報。當傷勢嚴重時,不要私自按摩,移動,服止疼藥,以免病情惡化和影響檢查效果。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