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地區地處遼東半島南部,千山山脈余脈縱貫全境。地勢北高南低,自中軸向北方向的渤海和東南方向的黃海傾斜,大連三面臨海,大陸海岸線長約1288公裏,有島礁710余個,長海縣即由近400個島礁組成。位於旅順西北方向渤海的蛇島,以盛產蝮蛇聞名中外,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瓦房店市長興島為全國第五大島,面積240平方公裏。沿岸有50余處港灣,著名的有大連灣和旅順口。大連地區共有島礁坨子710余個。

  一、群島、列島

  (一)長山群島位於遼東半島南側,黃海西北部海域。西北與大連市區、金州區、新金縣和莊河縣隔水相望,東與朝鮮半島遙望,南瀕黃海。由大長山島、小長山島、廣鹿島、獐子島、海洋島、石城島,大王家島等大小122個島和260個礁組成,以最大的島嶼大長山島得名。其中,海洋島距大陸最遠,距離為62.9公裏;石城島最近,為7公裏。群島按地理位置又分為裏長山列島、外長山列島和石城列島3個列島群,東西走向,排列在長達百余公裏的海面上,跨海面積約4000平方公裏,陸地面積170余平方公裏。島嶼斷裂褶皺構造發育,海蝕和海積地貌非常顯著。南部島嶼丘陵陡峭,重巒叠嶂,地勢險峻;東南部哭娘頂海拔373米;北部島嶼均為200米以下丘陵漫崗。山丘約占陸地總面積的90%。海底地勢由大陸岸向南、東南逐步變深,平均每公裏下降0.72米,沈溺地形明顯,為軟泥底。靠近大陸水深在10米以內,中部水深在30米以內,南部水深在40米以內。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在9.8~10.8℃之間。海域水溫最低在2月份為 0°C,最高在8月份為23.9℃。石城島水域透明度平均3米,外長山列島水域透明度平均10米。北部水域為低鹽區,南部水域為高鹽區。群島均屬規則半日潮,潮汐流速平均為1~2節,年平均降水量625~664.7毫米,7、8月降水量集中。平均風速5.6米/秒,最大風速25米/秒。8、9月份為臺風多發季節。3~6月多海霧。無霜期217.1天。島上多種植松、槐,植被覆蓋率較低。諸島均有淡水源,水質良好,遇幹旱之年,小島淡水緊缺。群島屬長海縣。其中大長山、獐子、王家島鎮以及廣鹿、海洋、小長山、石城鄉等地人口7萬余人。通行北方膠遼官話。以漁業為主,耕地面積較少。水產品豐富,附近海洋島漁場產海參、鮑魚、扇貝、鮐魚、鮁魚、牙鮃、石鰈、黃魚、帶魚、大蝦、鯨等10余種海產品。岸邊海塗分布較廣,產蜆子、牡蠣、蟹類。有大面積貽貝、海帶養殖。長山群島近岸海底投放了13座人工魚礁。1980年,東北電網敷設海底電纜向海島供電。群島海岸線回環曲折,有天然良港和眾多的灣澳。各大島有環島公路,還有客、貨運多功能碼頭和水產碼頭,可供一般船只、漁輪停泊。大連到各大島有班輪。群島為黃海北部前哨,是大連到丹東、朝鮮半島的海上要沖,地理位置重要。有上馬石、小珠山等古跡遺址。

  石城列島

  位於長海縣東北部海域,隔海離北部大陸的莊河縣岸最近點7公裏,西南距縣城大長山島鎮35.3公裏。取石城島名為列島名。

  列島呈三角形排列,由石城島、大王家島、壽龍島、小王家島等大小70多個島、礁組成。陸地總面積40平方公裏,石城島為最大島,面積為7.3平方公裏,海拔224.72米。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6℃,最高氣溫26.7℃,最低氣溫1.6℃,年降水量632.9毫米。通常風力4~5級,7~10月常遭受臺風影響。3~7月多海霧。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海蝕地貌群,植被覆蓋率較低。有淡水源。

  列島以漁業為主,耕地面積15547畝,主要種植玉米、甘薯,為長海縣主要農業小區。因列島靠北部大陸,水域較淺,一般水深在10米以內,水產資源有各種魚類、蝦、蟹、海參、海螺、牡蠣。海積灘塗分布較廣,以產蜆子著稱,是良好的貝類養殖區。東北電網向列島供電後,地方小企業已經興起。據1982~1986年島礁地名普查(下同),列島共有10個行政村,90個自然村,人口1.3萬人。有定期班船通長海縣城和莊河鎮。

  列島處在長海縣東北部邊陲,與鴨綠江口和西朝鮮灣對峙,為海上前沿。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即在列島東北部海域交戰。石城島上有“石城”古遺址。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