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不留痕(LNT)的戶外道德原則連載之四
上一篇文章是:走過不留痕(LNT)的戶外道德原則連載之三 在堅實的地表行走和露營在堅實的地表行走:野外旅行的目標之一就是穿越荒野的同時避免傷害到土地的自然環境。理解旅行會造成什麽樣的影響對於達成這個目標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植被或者生物群還來不及恢復就被踐踏,這就造成旅行破壞。因此而形成的貧瘠地區導致土壤侵蝕以及形成額外的小徑。荒野旅行可能會涉及到有小徑或沒有小徑的地區。
在小徑上行走:在被頻繁造訪的地區旅行時應將活動集中在小徑上。土地管理部門在荒野地區建造小徑以提供可識別的路線來集中人和牲口的行走。建造小徑本身對土地就是一種沖擊;然而,這是人們在荒野地區旅行所必要的。把旅行集中在小徑上減少了走出許多路來對地形造成創傷的可能性。有一條設計良好的小徑強過許多隨便選擇的路徑。
只要有可能,就當推薦使用小徑。提倡走在小徑上,不要抄近道越過小徑(很多上坡的小徑都是Z字形曲折的)。旅行者在小徑上休息時應當為其它徒步旅行者留出空間。如果決定要離開小徑尋求歇腳處,應當遵循偏離小徑時應當采用的原則。
(同一團隊的徒步旅行者應當階段性地停下來休息、交流。避免在行進過程中以吼叫的方式進行溝通,大喊大叫在自然環境中通常是不受歡迎的行為。
偏離小徑行走:在原始地區分散使用以減小影響(除非在一些荒漠地區)。所有不使用現有小徑的旅行,如到邊遠的地方旅行,尋求洗浴的場所,在營地附近探索都可以定義為偏離小徑。兩個主要方面增加了偏離小徑旅行對土地的影響:表面耐用性和植被狀況,以及旅行的頻率(或團隊大小)。
耐用性相對於表面或者植被忍受磨損或者保持在穩定狀態的能力。
頻繁使用和大的團隊增加了更大區域被踐踏的可能性,或者一個小區域被多次踐踏。
地表耐用性:理解耐用性的概念對於所有的荒野旅行者來說是很重要的。下面的自然表面對於荒野旅行有著不同的反應。
巖石,沙地和碎石地:這些表面有很強的耐用性並可容忍反復踐踏和磨損。(然而,生長在表層的地衣、苔蘚等則容易因刮擦受到損害)。
冰雪:在這些表面行走的影響是臨時性的,當遵循安全防範意識並且雪層厚到足夠保護下面的植被時,這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植被:植被對踐踏的抵抗力是不同的。走過植被的時候需要作出仔細的決定。選擇耐踐踏的植被,或者植被稀疏,可以避免踩到的地方。幹草比較耐踩,潮濕的草場和其他脆弱的植被很容易就可以體現出踐踏的後果。作為一般規則,需要偏離小徑的旅行者需要分散行動,避免形成容易讓他人跟隨的新的路徑。只要可能,避免踐踏植被,特別是在陡坡上,因為在這種地方踐踏的影響將更加嚴重。
微生物殼:一般出現在荒漠環境中,特別容易受到腳踩的威脅。微生物殼由很小的有機體群落組成,呈現黑色和不規則的隆起。這些殼蓋在荒漠氣候下留住了濕氣並提供了防止水土流失的保護層。踩一腳就可以毀壞整個微生物殼。在這些地區使用已開發的小徑是很重要的。僅僅當絕對必要時才不得以穿越微生物殼區域。如果您必須偏離小徑,務必行走在巖石或者其他耐用表面上。在廣大微生物殼地區,當破壞不可避免的時候,最好一個跟著一個距離6步遠,這樣可以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對微生物殼的影響,這和在植被上行走的規則正相反。(微生物殼對於山地車旅行也是很容易受影響的。)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