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爺撿到的“怪魚”長約60厘米,重約6斤
家住蘭山區的崔大爺近日在涑河裏撈到一條長相奇怪的魚。在河邊生活了幾十年的崔大爺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魚,經多方打聽,也沒有人能夠說出這種魚的名字。記者查詢了大量資料,發現這極有可能是一條食木甲鯰魚。
22日下午,記者在崔大爺家見到了這條“怪魚”,發現魚已經死亡。“剛從河裏撈上來的時候,這條魚身上都是淤泥,而且上了凍。”崔大爺估計這條魚可能是被凍死的。
記者看到,魚的頭部較大,占了大半個身子,用手按壓魚身,發現其通體長有堅硬的甲殼。魚總長約60厘米,身體兩側長有兩個大鰭、兩個小鰭,大鰭上分別長有一根巨大的硬骨,長約20厘米,將鰭完全展開,寬度也可以達到60厘米。
崔大爺說,18日上午,他到涑河邊的一個小廣場晨練,因為近段時間水面下降,很多人在河裏撈魚,他站在岸邊看熱鬧,忽然看到不遠處的淤泥裏有個很奇怪的物體,便找了一根桿子將其撥到岸邊,發現是一條魚。
“拿回家後,我想用水把泥沖下來,剛沖了幾下就感覺手被什麼東西紮了,這才註意到魚身上長滿了刺。”崔大爺說。記者發現魚身上的絨毛其實是一些毛刺,用手順著魚頭向魚尾摸下去,並沒有異常的感覺,若從相反的方向摸上去,則有明顯紮手的感覺。
崔大爺說,他在涑河邊生活了幾十年,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魚,問過很多人,都不認識這是條什麼魚。“我孩子拍了照片發給漁業局的專家,請他們鑒定,但是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根據這條魚的相關特征,記者查詢了大量的資料,發現和這條魚與2010年秘魯科學家在亞馬遜流域發現的一種食木甲鯰魚極為相似。相關資料記載,這種食木甲鯰魚一直未被命名,身長可達80多厘米,長有甲殼,以吞食水中的木材為生。
相關鏈接:
相關資料顯示,食木甲鯰魚在2010年《國家地理》之十大奇特新物種排行榜中位居第六。食木甲鯰魚物種,是2010年夏季秘魯生物學家羅伯托-奎斯比在庫蘭哈河和普魯斯河交匯處發現的。
對於亞馬遜流域的當地人,尤其是秘魯人來說,這種魚是他們常見的食物之一。
食木甲鯰物種長有四個強健有力的頜骨。它們以吞食水中的木材顆粒為生,因為上面有各種微生物和微生物的副產品。
科學家認為,食木甲鯰魚這種獨特的進食習慣,是在與亞馬遜河流中其他鯰魚的捕食競爭中長期進化形成的。
記者 胡躍東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