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東海上人(今河南許昌市),原名姜尚,單字望,又字子牙,世人尊其為姜太公。《?齊太公世家》對他的簡歷是這樣記述的:“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 《孟子?離婁》也記載了姜太公的經歷:“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
  如今的子牙鎮和村邊的子牙河,從名字就能看出與姜太公有關系。子牙鎮處於天津市與河北省交界地帶,子牙村又分為東子牙村和西子牙村,東子牙村在天津境內。走進東子牙村,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說出姜太公與子牙村的關系。“姜太公當年就在村西釣魚,而且還不用魚鉤釣魚,這村後來被稱為子牙村,村前的河被稱為子牙河。”68歲的子牙村村民房克金老人說。“據老輩人講,姜太公在靜海一帶避難時事事不如意,所以經常來村西的河邊釣魚,釣魚臺在河流中間,高出水面三尺,它的神奇之處就在於水少了它也會隨著往下落,發大水時也隨著河水往上走,永遠保持高於水面三尺。”房大爺說,子牙地區鬧大水,百姓都在這個土臺子上避難。這樣一個近乎神話的故事在子牙村代代相傳,已傳頌了上千年。
  村西土丘為傳說中的釣魚臺
  既然眾人相傳姜太公在子牙村釣魚,那釣魚的具體位置在哪?它現在是個什麼樣子呢?東子牙村村主任翟德軍帶領記者前往了傳說中的釣魚臺。在村西距離新子牙河約1公裏處,一座十幾米高的土堤攔住去路,爬上土堤,眼前是一條寬50多米的大河,不過河早已幹枯,內有被村民蓋房取土挖過的痕跡。“這就是古子牙河道,與現在的新子牙河距離1000米左右。”翟主任說。
  下了河堤,沿著一段坑窪的小路前行大約200米,在一片莊稼地裏,一座高約三尺,闊幾十丈的土丘呈現在眼前。“這就是釣魚臺。”翟主任指了指土丘說。
  據介紹,古老的子牙河原本是南北走向,釣魚臺正好在河中間,三千多年來,子牙河無數次改道,到清朝年間河道移至距離釣魚臺200多米的位置,也就是剛剛看到的幹涸的河道,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挖掘出過古船。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根治子牙河水患,重新挖掘河道,才有了如今村東邊的新子牙河,而釣魚臺也由子牙河中間到了現在距離河岸一公裏處。
  釣魚臺的規模遠比想象的要大,土丘的輪廓比較規則,走上土丘,上面散落著上萬片殘存的青磚瓦礫。“這都不是現在的磚瓦,看上去得有上百年了。”翟主任說。
  釣魚臺上原有
  翟主任介紹,之所以土丘上有數不清的瓦礫,原因是此處原有廟宇,規模最大時曾有81間房屋,乾隆皇帝曾進行擴建。天津民間文學研究會理事,靜海縣誌辦公室主任王敬模講述了這段傳說:姜子牙運籌帷幄,輔佐文王,算得上是老來得誌,他的才能、智謀被傳得出神入化。明朝時為了紀念姜太公,在釣魚臺上修建了廟宇,內有太公釣魚雕像,清朝康熙年間,曾立有石碑,並刻有《釣臺碑記》。據歷史記載,乾隆皇帝在下江南的過程中曾多次來過靜海,不光如此,為了治理當時水患頻發的子牙河,也專程來靜海體察民情。乾隆帝得知子牙河邊有一座太公廟,馬上指派寵臣和珅幫他擴建。當時和珅雖滿口答應了,卻從此不再提起。萬萬沒想到,乾隆再次來靜海時非要看看這座太公廟修得怎麼樣了。這下可把和大人給嚇壞了,他只好讓手下連夜趕製了座假的,只修建了底座,房屋用草棚搭建。第二天,河面降下大霧,乾隆在龍舟上非要下船看廟,和珅對乾隆說姜子牙為水中之龍,皇帝為天上之龍 “兩龍必有一傷”,於是乾隆帝沒有前往太公廟查看究竟,只是隔霧看到河對岸搭起的草棚,誤以為是太公廟,英明一世的乾隆被平時寵愛有加的和珅蒙騙過關了。乾隆年間,子牙河改道,原本在子牙河中心的釣魚臺遠離河道200多米,加之年久失修,姜太公廟逐漸被廢棄。在翟主任的記憶裏,上世紀七十年代,還是孩童的他經常在土丘上玩耍,那時上面的基座保存得還比較完好,如今只剩下殘垣斷壁。
  村民自稱“太公之裔”
  村民一直以釣魚臺為驕傲,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姜太公在此釣魚。子牙村內至今有、呂姓村民,北面的尚家村,多姓尚。正好與姜太公的名字“姜尚”吻合,附近村民自稱為“太公之裔”。“目前周邊幾個村姜姓、尚姓、呂姓至少超過千戶,是鎮裏的大戶。”翟主任說。不僅如此,在不少村民家的房屋外檐上,會刻有“太公在此”的牌位,這是為何呢?作為土生土長的子牙村人,翟主任說出了他聽老輩傳下來的故事。據傳,當年姜太公封神臺宣讀封神榜,結果卻忘了冊封自己。最後太上老君等人就封了他天地人三界督察一類的官職,他可以四處巡視,姜子牙到了天地人三界無論哪裏都最大,坐頭把交椅。自唐代以來,很多地方大街小巷的要沖位置,都有刻著“姜太公在此,諸神歸位”的磚砌於墻壁,用來降服鬼妖。
  專家:只有先後之分無真假之別
  王敬模查閱資料發現,民國《靜海縣誌》說:“邑西子牙鎮,相傳為姜太公釣魚處。故河名子牙河,鎮名子牙鎮。”此外,《大城縣誌》、《畿輔通誌》、《燕山叢錄》等史籍中對靜海的釣魚臺都有記載。同時《史記》和《》中所說的姜太公居於“海濱”和“東海之濱”,這兩地是否包括靜海?王敬模表示,靜海位於“九河”匯集之區,商周時其東部廣大地區還沒有成陸,因此當時靜海一帶正屬海濱。《史記》中稱渤海為“渤解”,而《辭海》中稱渤解是古代東海的一部分。由此可知,商周時的“海濱”和“東海之濱”當包括靜海一帶。
  考諸各種文獻碑記,姜太公釣魚臺在全國已發現多處,除最著名的陜西渭水磻溪外,還有鹹陽、新安、歷城、吳橋、南皮以及靜海縣的子牙村、釣臺村等處。查看這些釣魚臺的位置,不論是陜西渭水還是天津靜海子牙村,均在子牙河沿岸,基本都分布在商周時諸侯較集中的黃河故道兩側,並形成了一條東起靜海,西至磻溪,蜿蜒千余公裏的弧線。這和《史記·齊太公世家》所載的“(姜太公)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歸周西伯”恰好呼應。
  關於磻溪和靜海等地的釣魚臺是否矛盾的問題,王敬模認為《釣臺碑記》的答復較為合情入理:“厥後,蜚熊入夢,遇文王於渭水之濱,則就養後發跡。故興周其後,而渭水實先之;渭水其後也,而東海之濱(即靜海的釣魚臺)實先之。”根據這個說法,可以認為磻溪的釣魚臺和靜海的釣魚臺只有後先之分,而無真假之別。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