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絕釣鰲滄海客 (組圖)
魏源
愁絕釣鰲滄海客 (組圖)
 

  三元古廟的“三星旗”是當年抗擊應該侵略軍的令旗。

  熱血詩詞

  哲夫
  揭竿俄報郅支圍,呼市同仇數萬師。
  幾獲雄狐來慶鄭,誰開柙兕禍周遺?
  七擒七縱談何易,三覆三翻局愈奇。
  愁絕釣鰲滄海客,墨池凍臥黑蛟螭。
  (《寰海十章》其十)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睜眼看世界的偉大先驅之一,著名政治家、學者魏源所撰《寰海十章》中的一首。鴉片戰爭前夜,面對死氣沈沈的國內政局和歐風美雨即將席卷而來的大變局,林則徐、龔自珍和魏源等人經常在一起,探索扶傾振衰的辦法。1838年5月,林則徐前往廣州主持禁煙,其後魏源也入兩江總督幕府,參與浙海抗英戰役。由於道光帝的優柔寡斷以及滿清軍政高層的相互掣肘和腐敗無能,最終導致了禁煙運動和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魏源正是在這一沈重的時局背景下,滿腔悲憤地寫下了《寰海十章》這一組詩。上面這首七律,是作者為三元裏人民抗英鬥爭而寫的。

  首聯:“揭竿俄報郅支圍,呼市同仇數萬師”。1841年5月,新任欽差大臣奕山、隆文和楊芳取代了前任欽差大臣、簽訂了《穿鼻草約》的琦善。他們在十分倉促的情況下,貿然率軍進攻,結果遭到慘敗,被迫再次簽訂城下之盟。趾高氣揚的英軍更加肆無忌憚,不斷騷擾擄掠廣州人民。5月底,一隊英軍前往三元裏,沿途搶劫和奸淫婦女。在一些鄉紳的組織下,一百多個鄉的人民群眾迅速聚集在三元古廟,掀起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反對外國侵略者的偉大鬥爭。“揭竿”,語出賈誼《過秦論》,描述陳涉起義為“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後常用揭竿而起來形容下層人民的起義鬥爭。“俄”,俄傾,一會兒。“郅支”,匈奴單於名,這裏借指英軍頭目。“呼市”,在市上振臂一呼;“同仇”,同仇敵愾,同心抗敵。這兩句是說,三元裏地區瞬間就集合起數萬義憤填膺的民眾,把英軍團團包圍起來。

  頷聯:“幾獲雄狐來慶鄭,誰開柙兕禍周遺?”“雄狐”、“慶鄭”,是引用《左傳》記載的春秋時期秦晉韓原之戰的典故,秦穆公和晉惠公率軍在韓原大戰,秦穆公在戰前蔔筮得可獲“雄狐”的卦辭,後果然擒獲不聽大夫慶鄭忠告的晉惠公。而晉惠公在危急時呼慶鄭來救,慶鄭不救,這裏“慶鄭”代指政府官員。“柙”,關野獸的木籠,“兕”,傳說中的一種猛獸,“周遺”,周代的遺民,指人民。魏源是說,三元裏人民即將打敗英軍並抓獲其頭目時,奕山、余保存等大員竟放虎歸山,讓他們出來為害百姓。

  頸聯:“七擒七縱談何易,三覆三翻局愈奇”。《三國演義》有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這裏借用是說,一旦放走敵人,再擒則談何容易?“三覆三翻”,是反反復復、翻雲覆雨的意思。清朝統治者對英國侵略軍忽而主戰,忽而主和,戰則草率應敵,和則又不甘心,全無章法,弄得時局越來越壞,令人有莫名其妙之感。

  尾聯:“愁絕釣鰲滄海客,墨池凍臥黑蛟螭”。“釣鰲滄海客”,喻指襟懷遠大的非當權人士,這裏指作者自己,“黑蛟螭”,指雕有龍螭圖案的幹墨。面對如此不堪的時局,面對如此腐敗無能的當權者,作者憂心如焚,以致連文章都寫不下去,而任憑墨閑硯邊了。

  全詩熱情謳歌了人民群眾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正義鬥爭,憤怒鞭笞了開門揖盜、誤國誤民的當朝權貴,表達了對國家前途深切憂慮的愛國主義情懷。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