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的暴雨讓南京金川河下遊水位暴漲,水位恢復正常後,河裏的垃圾暴增。昨天一天,河道工在金川河泵站至長江的3000米的河道上,撈上來兩三噸垃圾。
為了整治金川河,政府投入了20多億,整治工程完成後,市民還成立了誌願護衛隊。怎麼一場大雨,就把這些“成績”都毀了?
垃圾撈了兩三噸
楊雨雷和黃春芹既是夫妻,也是工作中的搭檔。昨天早上6點半,他們就來到金川河泵站,開始一天的打撈工作。從金川河泵站一直到長江邊上,這3000米長的河道都是他們的工作範圍,這是整個金川河河道清理的最後一道關。
暴雨過後,河面上的垃圾暴增。黃春芹站在船頭,拿著打撈用的網桿,不斷重復伸桿、撈垃圾、收桿、放垃圾的機械動作。
除了河面上,河邊的草叢裏也掛著廢紙、塑料袋等。這些垃圾網桿夠不到,需要楊雨雷和黃春芹用手一點點捏下來。整個河段打撈一趟,花了他們了四個多小時。
平時河面上的垃圾只要一船就能裝完,昨天他們裝了兩船,得有兩三噸。垃圾打撈上來之後,用三輪車從河邊推到附近的安樂村垃圾中轉站,足足運了三趟。“下大雨我們要趕緊撈,不然有攔網的地方,河道會被堵住。”楊雨雷無奈地笑著說。
記者體驗:打撈真累
昨天下午3點左右,現代快報記者在水關橋上了打撈船,體驗他們的工作。記者使用短的網桿,兩米多長,有六七斤重,黃春芹的網桿有3米多長,約有10斤重。
河裏有什麼難清理的垃圾?木棒、西瓜皮、樹枝、死魚、垃圾袋、臭鞋……學著黃春芹的樣子,記者打撈了10分鐘,便開始出汗,很快,胳膊發酸,感覺怎麼使勁都握不緊桿子,只好時不時地甩甩胳膊,放松一下。一個小時體驗下來,下船後,記者去拿筆,手都在發抖。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楊雨雷和黃春芹是六合人,幹河道清潔工已經六七年了,平時基本沒有休息日,每天都要下河打撈垃圾。
黃春芹說,他們中午的時候回家隨便吃點午飯,盡快休息補充體力,下午才有精力接著幹活。有的時候太累了,晚上回家都不想吃飯了,趕緊洗洗睡覺。
楊雨雷說,他下班後會喝點小酒,緩解一天的疲勞,不然累得受不了。
追問
這些垃圾從何而來
金川河曾是南京出了名的臭水溝,政府先後投入大量資金整治。2009年之前,幾次治理的費用加起來有近20億元。近兩三年,金川河又經歷了一次全面整治,花了8億元。最近的整治工程目前仍在收尾階段,岸邊的雨汙分流及截汙工程,還沒有完全發揮作用。
家住黑龍江路的市民黃先生告訴記者,現在水質好了不少,岸邊的綠化也美多了。但每次大雨之後,水質立即變差,飄在河上的垃圾特別多。“哪來的這些垃圾?這條河花這麼多錢整治,真是看得讓人心疼!”黃先生說。
現代快報記者從南京市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了解到,金川河裏的垃圾,一部分是有人直接扔進金川河的﹔另一部分是扔在岸邊的垃圾,被大雨沖進了河裏。“特別是中央門一帶,岸邊快餐盒、塑料袋什麼都有,雨後河水退了,有的就掛在水邊的柵欄上。”
下遊的垃圾,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上遊。金川河上遊是南十裏長溝,是“臭名昭著”的一條河,兩岸的居民經常把生活垃圾扔到河裏。平時,它與金川河之間有道壩堵起來,但大雨一來必須泄洪,大量的垃圾就進了金川河。
如何管住“隨手拋”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金川河整治初見成效之時,就有不少市民誌願者相繼成立金川河護衛隊。護衛隊的隊員們經常發現:遛狗的人,用報紙把狗糞包起來隨手扔到河裏﹔大媽坐在河邊擇菜聊天,菜葉子扔進河裏……
黃春芹說,如果市民更文明一些,他們的工作也會減輕點,晚上回家可以好好吃頓晚飯。
現代快報記者從南京市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獲得的一個利好消息:上遊的南十裏長溝,力爭今年年底也能得到全面整治。
但這樣的消息依然讓人擔憂,“治理好了又怎麼樣,像金川河一樣,治理費用會不會再次不敵隨手拋?”(張先生線索費 50元)
評論
打破金川河
“邊治邊汙”的怪圈
金川河曾經是南京著名的“臭水河”。多年來,這條河汙染不堪,周圍市民怨聲載道,媒體也屢屢曝光。終於,民意驚動了主政者,南京市有關方面下了很大決心,投入了巨資用於金川河的整治。
本來,經過整治的金川河,過去掩鼻而過的臟臭形象該一去不復返了,周圍的居民也該放下心來。但一場大雨,垃圾蜂擁而至,把這些“成績”都毀了。
我們納悶:幾十個億的投入,按說已經給整治後的金川河安上了“防汙閘”、築起了“防洪壩”,清而復汙的場景不會再出現了,怎麼會一場大雨,就輕易繳械了呢?
當然,一些市民“隨手拋”是垃圾入河的重要原因。這方面,要不客氣地譴責。環境是大家的,環境受益也是大家的,需要每個人在防治河水汙染上出把力、喊一聲,既約束自己不亂扔垃圾,也警示別人不要“隨手拋”。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