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一公裏海灘驚現死魚現象引起民眾關註,12日,經過科研部門檢測,大亞灣海水無異常,死魚由海洋洋流引起。

    7月10日,大亞灣霞湧海灘出現死魚現象後,大亞灣區海洋與漁業分局連夜采集了海水樣品和死魚樣品送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檢測分析。7月11日下午6:00,惠州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和區海洋與漁業分局相關技術人員再次到事發地取樣監測。據大亞灣區通報,調查和監測情況如下:

    現場調查發現,死亡魚類主要是海鰻、艾氏蛇鰻、銀色空吻鰻、裸鰭蟲鰻、豆齒鰻,約200斤,已腐敗發臭。

    實驗室檢測數據表明,7月10日、11日所采水樣幾乎沒有發現赤潮生物種類,基本可以排除赤潮造成死魚。死魚事故海域海水pH值、溫度、鹽度、溶解氧含量、化學需氧量、銅、鉛、鎘、無機磷、氨氮、懸浮物等指標含量均基本正常,符合二類海水水質,基本可以排除海水汙染造成死魚。另根據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海上浮標自動監測系統數據表明,近期大亞灣海水水質無明顯異常。

    該區邀請中國水產科學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中心的專家共同研究分析,初步得出上述魚類死亡原因:從2002年至今監測情況發現,每年7-9月都有一股低溫、低氧、高鹽度深海洋流間歇性進入大亞灣西部海域,這股洋流每年均不同程度地造成底棲生物因缺氧死亡。從現場死魚種類來看,死亡的都是底棲魚類,因此,這次死魚可以初步判斷是由於這股洋流引起的。

    該區表示,海洋與漁業部門將加強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特別是加大洋流監測力度,做好相關預警預報工作。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