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丹玲帶領研究團隊,發現臺風可引起漁業資源量和漁獲物種類數量(FSN)增加並揭示了其機理。相關成果已發表於《空間研究進展》。
據介紹,人們很早前就發現臺風過後魚類出現集群的現象,但對其原因和機理了解尚少。
唐丹玲等利用多年漁業生產數據及衛星遙感資料研究發現,臺風引起了珠江口附近漁獲物種類數的增加,與臺風路徑較近的離岸區漁獲物種類數能夠比近岸區更早達到最大值,且增加幅度更大,其中,近岸區新增加的種類以河口種居多,個體以中小型為主;離岸區新增加的種類以淺海種居多,個體以小型為主。
該研究揭示,魚類主動覓食和海流(徑流)挾帶兩種方式是漁獲物種類數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慢速移動的強臺風通過對海洋擾動將營養鹽輸送到上層,引起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增殖,為魚類提供適口餌料,增加漁業資源量並引起魚類資源的集群行為。
業內專家認為,該研究對臺風過後魚類集群行為研究及漁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項目等資助。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