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桌上避過一劫的玳瑁,最終難逃鬼門關,它在香港海洋公園「暫托」3天
報道,在餐桌上避過一劫的玳瑁,最終難逃鬼門關,它在香港海洋公園“暫托”3天後死亡。
玳瑁入住海洋公園後已被發現食道有魚鉤,體重亦過輕,僅得3公斤,比正常體重輕四分之一,死後初步驗屍後發現其腸胃內有估計是膠袋或垃圾的異物,且腸有白瘤,專家相信他因垃圾塞腸胃不肯進食,它臨死前最少連續6天沒有進食,海洋公園基於海龜可一段時間不進食,而沒餵流質食物。這只玳瑁約10至20歲,專家相信可有30至50歲的它“英年早逝”,其解剖後的遺體已轉交漁護署,該署會考慮把它製成標本作教育用途。
周日死亡腸組織有白瘤
玳瑁於周日(8日)死亡,香港海洋公園當日有通知漁護署,香港《明報》10日向雙方查詢後,海洋公園在傍晚公布玳瑁死訊,而另一只自8月起暫托海洋公園的玳瑁情穩定,健康情許可下會放生。漁護署表示,海洋公園9月8日早上發現玳瑁死亡。獸醫在當日下午解剖,初步發現玳瑁部分器官表面不尋常,在腸臟組織發現有白色的瘤,食道和腸道亦有非食物類別的外來物。死因有待化驗,相信與魚鉤無直接關系。
海洋公園:強行餵食添壓力
海洋公園水族部高級館長黎耀南說,玳瑁被送往海洋公園首日健康正常,在公園的獨立飼養池安頓一晚後,翌日做超聲波等檢查,發現玳瑁食道附近有一個金屬魚鉤,立即取走。至上周六(7日),他嘗試替玳瑁辨別性別時,“玳瑁仍會如常遊水、會避開職員,健康正常”,未料至8日上午職員再探望玳瑁時,發現它已死亡,立即通知漁護署。
黎耀南說,該園嘗試以小魚、蝦及水母餵玳瑁,但它拒絕進食,至7日仍健康正常,而海龜可以一段時間不進食。對於玳瑁體重過輕,園方沒餵飼有否處理不當,他強調“強行餵食”流質食物或增心理壓力,進一步影響健康。他表示,海洋公園曾飼養35只海龜,存活率達九成,強調今次屬個別事件。
現10至20歲壽命可達50
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會長楊嘉文表示,一般玳瑁可活至30至50歲,平均可有80公斤,涉事玳瑁屬“英年早逝”,它身長36厘米,理應重20多公斤,屬“嚴重過輕”。他表示,玳瑁被捉後已造成心理壓力,容易影響免疫系統,加速死亡,未必與海洋公園的治療手法有關。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項目主管劉惠寧估計,玳瑁誤將膠袋當水母進食,腸胃又未能消化,以致阻礙進食。他指出,一般海龜的新陳代謝較慢,可以數天至逾一星期不進食,但對於是否應該餵飼流質食物,應由獸醫判斷。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