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連南瑤族自治縣大坪鎮大坪村高高低低的梯田已經是滿目金黃,一派豐收的景象。在稻田間放養的魚兒活蹦亂跳,吸取大自然精華長大的它們是吃貨們最愛的美味佳肴。

    周末,成群的客人慕名而來。他們在田間地頭架起了竹架,用木柴燃起熊熊大火,新鮮捕撈的魚兒就在小溪裏宰殺幹凈,再抹上鹽和香料,就在火上翻烤。只需一小會兒,整個田野都彌漫著烤魚的清香。

    稻田養魚是連南“八排瑤”千百年流傳下來頗具民族特色的耕作方式,最初“八排瑤”的先祖放養稻田魚是為了節省田間除草等耕作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生產方式,但是近二三十年來海拔較低的瑤族地區群眾為了提高稻谷產量,在稻田裏噴灑農藥和施用化肥,稻田魚在連南瑤區已逐漸消失。

    近年來,連南大坪村又恢復並改進這一特色產業。稻田魚以本地鯉魚為主要品種,兼養鯽魚,魚苗於春耕時放養於稻田,采用高山流動泉水養殖(俗稱冷水田),秋季稻田收割時收成,尾重2至4兩,很少能達到半斤。

    魚與稻谷是一種相互依存的生長模式,稻田能提供雜草、蟲和稻花給魚取食;而魚又能為稻田清除雜草和病蟲,達到相互促進生產的效果。因此,稻田裏從不施用任何化學合成的農藥和肥料,魚和水稻都是純正的有機無公害健康綠色食品。

    稻田魚集魚肉本身的美味及稻花的清香、草蟲的自然氣息於一身,燒烤的香脆、清蒸的嫩滑、煮湯的鮮甜……不同的烹飪方式,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深受消費者好評。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