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廣元現奇特怪魚: 曾為皇宮貢魚 魚頭骨上長寶劍 圖
“找到了!找到了!這可能就是傳說這麼多年的貢魚碑!”24日下午6時,廣元市朝天區魚洞鄉魚鱗村的村民們在魚洞河邊驚呼。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塊長約2米,寬約0.8米的石碑,正中刻著:“貢魚甲天下”幾個大字,落款為:大清道光二年二月初十日立。
魚頭骨上長寶劍,村民講述珍稀魚類
23日,有朋友報料:廣元市朝天區魚洞鄉魚鱗村,長期以來有兩種魚,一種是每條頭上都有一把寶劍似的頭骨,另一種魚則全身無甲。雖然都味道鮮美,但村民卻都說不出魚的名稱。為證實真偽,24日記者專程前往現場打探。
24上午9點,從廣元出發,驅車近兩小時,來到位於朝天區魚洞鄉魚鱗村4組,魚洞已被修西成高鐵放炮震落的石頭掩住洞口,但仍有很大的水從洞口兩邊冒出。“這水渾的,說明是從陜西洛陽一帶經地下暗河流出來的,足有300多公裏。”同行的村民惠賢全說。粗看這段河,也形似一條魚狀。在魚鱗村頭,中鐵十九已局正在修建西成高鐵隧道。
來到該村4組退休老師郭友富家,幾個休閑的老人正喝著自己釀的早酒。聽說記者了解關於魚洞河裏魚的事,他們一邊安排村民惠俊仁去河邊釣魚,以便讓記者見識,一邊爭先恐後地介紹起來:
現年57歲的惠賢明說:“我家世世代代住在這裏,我曾經在魚洞鄉文化站工作,負責編寫鄉誌和為廣元縣誌搜集資料。我們這裏之所以叫魚洞鄉,是因為以前盛產從暗河裏出來的魚。傳說道光年間,皇帝將這個村封為‘貢魚村’並立有碑,且規定當地百姓概不交苛捐雜稅,只是每年向皇帝供魚。但沒有實物證明,寫的鄉誌一直是一種遺憾。”
63歲的退休老師郭友富接過話頭:“我從懂事起,就曉得這河裏魚多。而且它們有幾個特點。一是,平時,魚在洞裏很少出來,只有天氣悶熱、打雷或晚上就會出來,有時一出來就幾百上千條,每條4斤多重的居多。上個世紀80年代,因為缺吃,有人用魚滕精在河裏一次就毒死了大約3000多斤,之後就不多了。2008年‘5.12’地震時,我們還在洞口撿了好幾十條呢!二是,從魚洞口的魚從兩邊洞口出來,我們稱為左細鱗右白甲,而只到出口下遊3公裏左右的袁家村3組(小地名大樹口)就沒有了。三是,這種魚煮出來特別細嫩又香。上個世紀的六二、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我們村民在夥食團全靠吃魚救了命。”
44歲的郭從軍則說:“我小時候經常愛在這河裏撈魚,從洞口兩邊出來的細鱗魚不帶甲,白甲魚的魚剌很軟。但它們很敏感,一有響動就回洞裏了,應該是屬於冷水暗河裏的魚。”
“據說從洞口出來的魚頭骨上都有一把寶劍,是真的嗎?”一旁的惠賢全說:“這個洞裏的魚確實多,去年11月28日,我準備在這裏建個養魚苗基地,那天在挖開洞口時,立即跳了幾十條一斤多重的魚出。同時,我們還挖出一塊石碑,由天色較晚,覺得沒多大的意思,就又埋到河裏了。另外,以前大家吃魚都沒註意,今年5月份,廣元市水產站的領導來考察,大家在吃魚時才發現,每條魚的頭骨上都有一把寶劍。”究竟是屬什麼魚,多年沒有定論。
11點左右,派出去釣魚的惠俊仁提著幾條小魚回來了,他說:“這種魚白天不好釣,但仍然看得到每條魚的頭骨上都有一把寶劍。”於是,記者在現場按下了快門。
發掘石碑,驚顯禦賜“貢魚”碑文
吃過午飯,由於上午惠賢全無意中說挖出一塊石碑,由天色較晚,覺得沒多大的意思,就又埋到河裏了。大家都覺得應當找出來看個究竟,加之,當的惠賢明一直抱怨:“貢魚之鄉就是沒有證據,當時就不該把石碑埋了。”
由於,時間已過去近10個月,魚洞河又漲過幾次大水,於是,幾個當時在場的人一起回憶埋石碑的地方。當大體位置確定後,大夥決定請正在不遠處修西成高鐵隧道的挖掘機來幫忙。通過聯系,對方答應在下午5點半下班後來。
一直到了5點,惠賢全有些等不住了,便請了幾個村民用人工找尋石碑。
他們用鐵鍁、鋼釬等工具沿河邊探索,“這下面好象就是一塊石碑!”年輕力壯的惠俊仁叫起來。於是,村民們圍攏有的用鐵鍁,有的用鋤頭,大家一起刨開上面覆蓋的砂石和泥土,一會兒,一塊石板的模樣慢慢顯露出來,惠賢全用手抹去石板上的泥巴,突然驚叫:“這是一個甲字!”,大家欣喜地又向周邊擴展,很快,刻有“貢魚甲天下”幾個大字的石碑全部露出來了。
這時,中鐵十九局的挖掘機也開來幫忙,大家一起動手,將石碑運到岸邊用水清洗幹凈,一塊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的禦賜“貢魚”碑重見天日。
記者在現場看到碑文右邊刻著:魚洞乃魚,細鯉白甲並生,左右有規出入,品味居世魚之首,明清指成貢品,上奉帝皇,庶民免納苛捐。中間:貢魚甲天下。左邊刻著:宣宗旻寧壬午年仲春初八日書,道光二年,旻寧帝禦駕親察,欣然命筆,揚毫豎石而賜諭。落款是:大清道光二年二月初十日立。
史誌佐證,為保“貢魚”百姓曾免納苛捐
根據縣誌(這裏曾屬廣元建市前的廣元縣管轄)的歷史記載,洞中之魚,與江河湖泊中的同類魚有異,故洞魚早富盛名。
魚洞之魚有很多神秘的傳說,據《禪林仙觀》載述:“……秦贏當政,黎民遠避。於深山野林墾土漁獵為生,此時,魚洞山地已有人居住焉。然魚洞之魚無人漁,其因洞深難測,基魚出入神奇無人敢食”。
明萬歷元年《重建魚鱗觀碑記》銘記:“……魚洞,有洞也,洞口如城門丈余,洞頂錘乳倒吊,瑯岈參差。洞內寬三丈余,潭水漫沿外溢。洞內深黑無邊,潭水烏黑,不知其深淺哉,人舟均不可進也。晚間洞內銀光閃耀,魚影亂舞,水從潭底出冒,趵突疊蕩聲響雷鳴,聽之膽顫心驚;日間,洞內深黑,陽光難照其內,潭中水泡高冒數尺水柱,潭水激蕩不息,水撲浪翻,似是魚龍水獸騰躍之狀哉,潭中時時傳出虎嘯龍呤,觀者不敢近視。
漢初國平民安,魚洞更為神靈聖地,求雨者,祈福則靈,故山後建立了魚神廟;唐天寶末年明皇奔蜀,百官朝天接駕,府宰令州縣美食獻之,以慰聖皇龍駕之平安爾。魚洞之魚,為上貢食物也。
明正德十六年(1521),四川陜西大旱,正月至六月滴雨未落,江河斷流,赤地千裏,路旁巖石畔多有餓殍,悲啼嘶鳴於野。四川布政三司特派專員到蜀北賑災,得悉魚洞四周,禾稼潤澤,魚河水流如前,且有增無減,奇之,遂和廣元縣宰吏薄共察之情實,民傳乃魚神之恩澤也。專員縣吏得嘉魚品賞、味美魚香,上告布政使,奏本皇上,帝閱之奇,準年發洞魚奉貢。布政三司責廣元令,神沙指揮所承辦:一、年至春節前,送鮮魚250—500斤貢奉皇室;二、年撥銀千兩以支工運;三、洞周方圓十裏居者,管好漁洞世代免交皇糧;四、廣元縣減免田賦兩年。
嘉靖三十四年(1555)陜西華縣大地動(地震),震動川陜邊緣,魚洞垮塌,人獸傷亡者甚眾,目擊者道,地動(地震)時,山搖地蕩,風雨冰雹,雷電齊鳴,觀者驚若寒蟬。災後,人們怪責貢魚得罪了魚神,故上天才懲之,才有這次大災劫的報應。民眾強烈要求重建魚神廟。萬歷元年(1573)告竣。道觀之名,經多方蹉商,認為“玉皇”和“魚皇”兩意不合,有傷道教和魚神的元旨,此地應以魚神為主,觀名應帶魚字,遂改名為魚鱗觀……道光旻寧皇帝改封為“貢魚甲天下”,並立此碑。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