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6時多,我們來到余幹縣鑼鼓山碼頭,乘船下鄱陽湖,1個多小時後,遇到了袁永星。他一家三口坐在自家的船尾,妻子王建紅正在給兒子餵早飯。袁永星手扶著船舵沖我們淡然一笑,黝黑的臉、潔白的牙。



 

    36歲的袁永星是余幹縣康山鄉袁家村的漁民,像他的祖輩一樣在鄱陽湖上打魚為生。他和同伴們捕魚的地點叫斷腰港,位於新建、余幹和都昌三縣交界的一處水域。每天淩晨四五點鐘,他們便在這裏捕魚,兩條船四個人一小組,下網、拖網、收網、取魚、將魚分類分倉,一整套工序下來,要花一個多小時。他們大都先試一兩網,如果魚不多,就曬網休息,因為柴油很貴,打不到魚就要賠錢了。不過運氣好的話,他們每天能打上五六網魚。

    等待起網的時刻,他們就逗逗孩子、與妻子嬉笑打鬧或與同伴們開著原始樸素的玩笑。王建紅悄悄對我說,結婚13年,夫妻倆一張合影都沒有拍過,也不知道什麼叫浪漫和幸福。她最大的願望就是每天能打到很多魚,賺很多錢,以後兒子就可以不當漁民了。當我準備為他們拍一組合影照和全家福時,她又羞澀地拒絕了。

    11時30分,袁永星這一小組打完第五網魚後,向附近水域的四條船慢慢靠攏。六條船上的魚集中到一條船上,再派出代表和管賬的夥伴一起前往鑼鼓山碼頭。那裏每天中午會有魚販子在等他們。

    “快點,魚販子打電話來催了,午飯我就不在家裏吃了,幫我盛點放船上。”一陣麻利收拾後,袁永星跨上滿載鮮魚的船,王建紅剛風快地遞過來一大盆飯,菜就是魚。

    袁永星說,今天打的魚看上去還不少,除去柴油錢,每條船也就幾百塊的收入,遠不如在外打工賺得多。但他不願像其他人一樣洗腳上岸,因為他習慣了湖區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家人能在一起,日子再難心裏也踏實。他的一個同伴說,漁民的錢都讓魚販子賺去了。我們問他為何不去販魚賣時,袁永星笑了:“我們就像鄱陽湖裏的魚一樣,大自然早把它們分好了,該呆在深水區的就在深水區,該呆在草洲的就在草洲。”

    湖面,不時有水鳥掠過,也許,袁永星和他的夥伴們就像這鄱陽湖裏生生不息的水鳥一樣,盡管環境在不斷改變,只要這片湖面是自由而純凈的,便會棲息在此,不離不棄。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