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灣區溫瑞塘河管委會在溫州市首次引進太陽能曝氣復氧系統,應用於該區青山直河生態修復示範項目,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理,初步效果近日開始顯現。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青山直河邊看到,經過該青山村的一段數百米長的河道內,已經設置有10個太陽能板的曝氣復氧裝置,即使昨天光照不強,曝氣復氧裝置仍在不停工作,河中湧泉不斷。據了解,這種湧泉式工作原理,是將河底已經消耗了氧氣的水快速送達水面,噴起層疊狀湧泉水花將空氣中的氧氣再次攜帶到水中,以增加河道內的溶解氧。
該項目負責人溫州大學葉海仁博士介紹說,黑臭河道的生態修復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修復過程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傳統的曝氣復氧裝置一年耗電費用估計要10來萬元,能耗高費用大,而對於需要長期治理的黑臭河道來說,這種做法持久性有待觀察,但太陽能的優勢,就是一次性投入後,可以長期穩定地全天候工作。”葉海仁說,經過這一段時間的試驗,太陽能曝氣復氧裝置會在早上6:00-6:30開始工作,到下午4:00-5:00停止工作。
“因為蓄電池會造成二次汙染,所以這10臺太陽能曝氣復氧裝置都沒有安裝蓄電池,因此夜裏因光照不足不會工作。當然隨著夏季的白天時間拉長,以及陽光強度增加,太陽能曝氣復氧裝置的工作時間和工作效率也將隨之大大增加。”葉海仁說,目前正在研發作用範圍更大的太陽能曝氣復氧裝置,屆時增氧效率也將得到提高。
“治理黑臭河,一般都是多種方式、多管齊下的。在青山直河利用太陽能曝氣復氧裝置治理還處於試驗階段。”龍灣區溫瑞塘河管委會主任張崇海介紹說,相比傳統以電力為主的曝氣復氧裝置,太陽能曝氣復氧裝置美中不足的是功率沒有那麼大,因此在中低汙染的河道適用性會更強一些,但對重度汙染或者工業汙染的河道,治理效果會差不少。
除了太陽能曝氣復氧裝置,青山直河上還種植了數十片人工水草,整齊的規劃更像是河道上的景觀。
“村裏的這段青山直河河段經過清淤,然後治理,到現在幹凈多了。”當地村民對記者說,以前河道的顏色是鐵銹色或者黑色,看不到一條魚,最近一兩個月隨著河水的凈化,個別村民甚至在河道內投放魚苗了。
記者看到,村內河道中甚至還豎了一塊“禁止釣魚”的牌子。不過顯然,這塊牌子的影響力不是很大。在居民區外的河道旁,文師傅和老鄉正悠閑地垂釣,邊上的水桶裏已經收獲了六七條魚。
“我在附近工作三四年,看著這條河直到最近才變好一些,所以魚才能生存得了。”文師傅笑著說,之前有老鄉在這裏甚至釣起來一條近一斤重的鯉魚,應該是從其他地方“跑”過來的。
據了解,龍灣區100多條黑臭河道如今都有了整治時間表及“方法論”。
鏈接
目前治理黑臭河道主要方式
1、物理方法,包括引水換水和底泥疏浚。引水換水可以對汙染水體進行稀釋,使水體黑臭關鍵性水質指標總磷和有機物汙染指標等有所下降。底泥疏浚可減少積存湖內的大量有機碳、氮、磷等營養物質,增大湖的蓄水量,但是大規模清淤,可能會破壞湖泊原有的生物種群結構,削弱其自凈功能。
2、化學方法。是一種通過投加化學藥劑去除水層汙染物以達到改善水質的汙水處理技術。對嚴重汙染的水體如黑臭水體的治理,優越性在快速和高效,但該方法易受水體環境變化的影響。
3、曝氣復氧法。有傳統電力及太陽能等方式,原理是增加水體溶解氧,進入水體的溶解氧與黑臭物質之間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由於河道曝氣復氧具有效果好、投資與運行費用相對較低的特點,已成為一些發達、中發達國家與地區在中小型汙染河流汙染治理中經常采用的方法。
4、生物方法。生態修復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環境生物技術,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動,對水中汙染物進行轉移、轉化及降解作用,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創造適宜多種生物生息繁衍的環境,重建並恢復水生生態系統。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