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期的登山教室,已經淺介了山野生活與求生概念,以及登山中的衣著;本次緊接著介紹登山中的行止概要,以使讀者對登山活動有更多的認識。而相關知識如:你知道登山有特殊的鞋子嗎?你會打好背包,調整重心在背脊,讓它左右平衡而貼身嗎?你懂得走路的方法,知曉調節行進節奏嗎?你會找路、跟路、讀圖定位,知道自己在哪裏嗎?這些和行進有關的種種,都是這次要告訴大家的。..
行道山林知調節
登山是耗費體能的活動。因此在行的方面,若不懂得節省體能,往往一走就累,甚至未走先衰。以前爬山時我們曾戲謔地說:「能躺著的時候絕不坐著,能坐著的時候絕不站著!」「不到最後關頭,背包絕不輕易上肩!」其背後的意含就是省力原則。事實上,走路最重要的是要會調節氣息與行進速度,才可能走得輕松,安步當車。通常我們會配合行進節奏,把氣吸到腹部,再緩緩呼出;切忌橫沖直撞地亂闖,才不會浪費無謂的體力,流汗過多。
登山行止重在調整行進節奏及氣息,休息也是讀圖定位的必要時刻。
至於走走停停怎麽分配?一般而言,大約走四、五十分鐘,就要休息個十到十五分鐘,補充一些水分或熱量。一個舒服的休息地點,最好是風景好的場所,而且容得下全隊歇息的平坦處。當然,每次休息不要太久,才不會身體冷了,不慎受涼,或又要重新熱身。行進間的隊伍距離,則不宜分得太散,以免經驗不足的人落單、走丟;因此向導一定要是有經驗的人,除了找路以外,更要控製全隊行進速度,讓每一個人可以緊跟著前一個人的腳步,穩定速度地前進。
穩持重心保平衡
在裝備方面,和行有關的東西最重要的是鞋子和背包。一般而言,鞋子應該要穿登山鞋,而且一定得合腳才行,否則容易磨出水泡,不良於行;另外也有一些人喜歡穿雨鞋,但除非你已經穿慣了雨鞋,又經常爬泥濘的中級山,否則登山健行仍以登山鞋為佳。至於選擇背包,則以貼身舒適為要;通常我們打理背包時,會將重的東西放上層,調整背包重心在背脊,讓它左右平衡而貼身,才能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登山時所用的肌肉,和慢跑或走平路不同;要特別註意身體的重心平衡,以及腳底的觸感問題。通常背包選購與調整得不差,重心是不會有太大的偏差,我們的身體會自然找尋到平衡的角度。而下坡時,有時為減低加速度,會用登山杖作緩沖;但手杖的使用需要學習,才能找到適切的支點。此外,第一次穿重型登山鞋會不太習慣,也需要學習試著去掌握腳底的觸感;當然,除非是冬攀,否則並不需用到重型的登山鞋。
讀圖定位勤學習
登山最好結伴而行;背包重心應調整好;圖中穿短褲而行不值得鼓勵。
登山中的行止,除上述各項要點外,團隊中更要有經驗豐富的人,可以精確地判斷地形、讀圖定位,才不會讓全隊置身五裏雲裏,走入危險的境地。一般的山徑,有路必有其功能,路越大通常功用愈大,愈常使用;因此跟對路,判知自己的位置與方向,是一個合格向導最基本的技能。只不過,坊間一般人爬山並沒有使用地圖與指北針的習慣,也不具備讀圖定位的能力,只會跟著路標走,這其實是相當危險的事!也無怪乎登山迷途,始終是構成真、假山難的重要因素。
因此,筆者在此要呼籲所有的愛山者,一定得學習地圖判讀,具備讀圖定位與找路、跟路的基本能力。畢竟,只有時時刻刻知道自己在哪裏,才能調節速度,不會因走錯路或找不到路而浪費體能。也才不會走一走之後,突然發現又「丟」人啦!當然,讀圖定位與地形判斷,是一專門的學問,限於篇幅,筆者不擬在此詳述,留待日後再專文介紹。但要重復強調的是,讀圖定位是保命的基本技能,必須在平時就勤加練習與實作,才能悠遊自在山中行,並能臨危不亂。
註意事項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登山中的行行止止,也是一門學問,但說穿了卻並沒啥特別,即是要懂得調節氣息與節奏,並得充實相關的裝備使用知識,以及讀圖定位等等技能作輔助,才能走得輕松,走得自在。 至於遇到困難地形要如何渡過,例如必須要過溪,或是某些路段已經崩坍了,你會基本的確保或繞行而過嗎?這些都是較為進階的行的知識,紙面上並不容易教習,這裏亦不多加著墨;但相信只要你用心學習體會,多跟有經驗的人上山,自然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變成自己的基本技能。 最後要強調的是,登山通常是團體活動,因此團隊的協調與搭配良好與否,常會影響山旅的行止。例如重量的分擔,隊伍速度與距離的掌控,需要作確保時的協力互助等等,都關系著隊伍的安全與舒適度。因此,要想快樂自在地山中行,領隊經驗與團隊默契相當重要,可不能不慎選隊伍唷!
行道山林知調節
登山是耗費體能的活動。因此在行的方面,若不懂得節省體能,往往一走就累,甚至未走先衰。以前爬山時我們曾戲謔地說:「能躺著的時候絕不坐著,能坐著的時候絕不站著!」「不到最後關頭,背包絕不輕易上肩!」其背後的意含就是省力原則。事實上,走路最重要的是要會調節氣息與行進速度,才可能走得輕松,安步當車。通常我們會配合行進節奏,把氣吸到腹部,再緩緩呼出;切忌橫沖直撞地亂闖,才不會浪費無謂的體力,流汗過多。
登山行止重在調整行進節奏及氣息,休息也是讀圖定位的必要時刻。
至於走走停停怎麽分配?一般而言,大約走四、五十分鐘,就要休息個十到十五分鐘,補充一些水分或熱量。一個舒服的休息地點,最好是風景好的場所,而且容得下全隊歇息的平坦處。當然,每次休息不要太久,才不會身體冷了,不慎受涼,或又要重新熱身。行進間的隊伍距離,則不宜分得太散,以免經驗不足的人落單、走丟;因此向導一定要是有經驗的人,除了找路以外,更要控製全隊行進速度,讓每一個人可以緊跟著前一個人的腳步,穩定速度地前進。
穩持重心保平衡
在裝備方面,和行有關的東西最重要的是鞋子和背包。一般而言,鞋子應該要穿登山鞋,而且一定得合腳才行,否則容易磨出水泡,不良於行;另外也有一些人喜歡穿雨鞋,但除非你已經穿慣了雨鞋,又經常爬泥濘的中級山,否則登山健行仍以登山鞋為佳。至於選擇背包,則以貼身舒適為要;通常我們打理背包時,會將重的東西放上層,調整背包重心在背脊,讓它左右平衡而貼身,才能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登山時所用的肌肉,和慢跑或走平路不同;要特別註意身體的重心平衡,以及腳底的觸感問題。通常背包選購與調整得不差,重心是不會有太大的偏差,我們的身體會自然找尋到平衡的角度。而下坡時,有時為減低加速度,會用登山杖作緩沖;但手杖的使用需要學習,才能找到適切的支點。此外,第一次穿重型登山鞋會不太習慣,也需要學習試著去掌握腳底的觸感;當然,除非是冬攀,否則並不需用到重型的登山鞋。
讀圖定位勤學習
登山最好結伴而行;背包重心應調整好;圖中穿短褲而行不值得鼓勵。
登山中的行止,除上述各項要點外,團隊中更要有經驗豐富的人,可以精確地判斷地形、讀圖定位,才不會讓全隊置身五裏雲裏,走入危險的境地。一般的山徑,有路必有其功能,路越大通常功用愈大,愈常使用;因此跟對路,判知自己的位置與方向,是一個合格向導最基本的技能。只不過,坊間一般人爬山並沒有使用地圖與指北針的習慣,也不具備讀圖定位的能力,只會跟著路標走,這其實是相當危險的事!也無怪乎登山迷途,始終是構成真、假山難的重要因素。
因此,筆者在此要呼籲所有的愛山者,一定得學習地圖判讀,具備讀圖定位與找路、跟路的基本能力。畢竟,只有時時刻刻知道自己在哪裏,才能調節速度,不會因走錯路或找不到路而浪費體能。也才不會走一走之後,突然發現又「丟」人啦!當然,讀圖定位與地形判斷,是一專門的學問,限於篇幅,筆者不擬在此詳述,留待日後再專文介紹。但要重復強調的是,讀圖定位是保命的基本技能,必須在平時就勤加練習與實作,才能悠遊自在山中行,並能臨危不亂。
註意事項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登山中的行行止止,也是一門學問,但說穿了卻並沒啥特別,即是要懂得調節氣息與節奏,並得充實相關的裝備使用知識,以及讀圖定位等等技能作輔助,才能走得輕松,走得自在。 至於遇到困難地形要如何渡過,例如必須要過溪,或是某些路段已經崩坍了,你會基本的確保或繞行而過嗎?這些都是較為進階的行的知識,紙面上並不容易教習,這裏亦不多加著墨;但相信只要你用心學習體會,多跟有經驗的人上山,自然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變成自己的基本技能。 最後要強調的是,登山通常是團體活動,因此團隊的協調與搭配良好與否,常會影響山旅的行止。例如重量的分擔,隊伍速度與距離的掌控,需要作確保時的協力互助等等,都關系著隊伍的安全與舒適度。因此,要想快樂自在地山中行,領隊經驗與團隊默契相當重要,可不能不慎選隊伍唷!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