鰱魚,不論在大陸南北方各地或臺灣,都養殖兩個品種:白鰱和花鰱(鱅魚)。
白鰱,各地區叫法很多,有白鰱、水鰱、跳鰱等。臺灣省稱竹葉鰱。它是我國四大家魚之一,在淡水養殖中占有重要位置。長江以南的池塘、水庫中,產量占養殖總量的40%一60%,長江以北各省、區,池塘水庫的放養量也占60%左右。臺灣省的淡水養殖水域,將白鰱、花鰱和草魚三種魚混養,內陸南北方各省,有的混養水域如湖泊、水庫、河川,也都和鯉魚、草魚、魴魚、鯿魚混養,也有的專養塘如精養池,如專業養魚池,則將鰱魚、鱅魚和草魚合養。
在之前的《池塘釣的主要對象鰱魚、鱅魚》一篇中就提到?鰱魚生活在水體的中、上層,是以浮遊植物為主要餌料的濾食性魚類,食物的種類有矽藻、蘭藻、甲藻、黃藻等,也食輪蟲、枝角類、撓足類等浮遊動物,在江河、湖泊、水庫等自然水域中生活的鰱魚,最大個體可達20千克以上,池塘養殖的鰱魚,最大的個體為10千克左右。
鰱魚分布的地區很廣,我國從南至北各大水域都有繁殖生長。其中自然繁殖乃以長江、珠江流域為主。《本草綱目》記載,“魣(即鰱魚)魚處處有之,頭大,眼小位於頭側中軸下。鱗細,背部灰自,背鰭頂端及尾鰭稍黑”。
鰱魚生活於水的中上層,鰱魚肉遠遠沒有青魚、草魚、鯿魚、魴魚、鯉魚、鱖魚的肉味鮮美可日。由於鰱魚的食性關系,用普通食餌釣取十分困難。又因它是濾食性魚類,用魚鉤掛普通魚餌釣取十分困難。過去,南方釣者很少釣、甚至不釣鰱魚,北方釣者首先發現了鰱魚的習性與食性的特點,認為鰱魚的攝食方法不同於其他的魚類,也不同於與它相近的鱅魚。鰱魚的每根鰓耙和相鄰近的鰓之間,有一列骨質小橋,小橋外面覆蓋著海綿狀的篩膜,可使浮遊植物(藻類)不能隨水濾出體外;它還有個特殊的食性,就是特別喜歡吃有酸臭味的腐屑。它在消化過程中十分需要細菌,因此不僅濾食懸浮性腐屑,還攝食水底腐屑。1985年,養殖研究人員在黑龍江的自然水域發現,在春、秋兩季,腐屑占鰱魚食物的60%一100%。在南方地區,2齡鰱魚整個夏季以池底蘭藻腐屑為食,腐屑占食物重量的90%一99%。北方釣者發現,發酵後的酸甜餌料可釣鰱魚。因為發酵是由於細菌大量滋生繁殖的緣故。自北京釣者用發酵後的甜酸餌釣鰱魚的經驗在釣魚刊物上發表後,南方釣者也開始釣鰱魚了。如今,最難釣的鰱魚,也已經變成最好釣的魚種了。
(1)釣鰱二絕
北京釣者釣鰱魚的高招是什麼呢?概括起來,叫做“飛鉤酸餌,釣鰱二絕”。
①海竿飛鉤定點釣
所謂“海竿飛鉤定點釣”,就是用海竿、飛鉤掛大餌團,拋遠定點釣。因為鱅魚和鰱魚都是中上層魚,個體較大,靠近岸邊很難釣到它。因此,用海竿大餌團,拋遠點垂釣,是最好的釣法。
釣鰱魚,餌團裝鉤的方法很特殊,不是把鉤藏在餌團內,而是用8只組鉤(又稱炸彈鉤)像狼牙一樣地纂在餌團外面。北京釣者把這種特殊的裝鉤方法稱之為“飛鉤”。
②酸臭餌的炮製
能否釣到鱅魚、鰱魚,關鍵在於餌。餌食如不對路,即使花鰱、白鰱多如過江之鯽,它也不問津,一條也釣不到;餌食對了路,釣法再得當,盛夏7 -9月釣鰱魚的黃金季節,一位釣手持兩根海竿,在湖泊、水庫等大水面的天然水域,一天釣30一40千克大花鰱、白鰱是輕而易舉的事。
釣鰱魚、鱅魚的餌有兩種:一是酸嗆味的餌,用它專釣鰱魚;二是酸臭味的餌,用來專釣鱅魚。鰱魚和鱅魚嗜食日味基本相似,用飛鉤酸餌釣取,被釣魚愛好者公認為是“釣鰱魚、鱅魚的兩大絕招”。經過幾年的垂釣實踐,證明這種酸嗆型釣鰱魚餌和酸臭型釣鱅魚餌,垂釣的效果確實良好。現將“六合一釣鰱魚餌”的配方和製作方法介紹如下,供釣魚愛好者參考。
(2)“六合一釣鰱魚餌”的配方及製作
配方:玉米面40%,豆餅粉20%,白面10%,麥鼓20%,麻醬渣5 %,點心渣5%(糕點店常有出售,若沒有也可用少量紅糖代替),一次製作5千克。
製作程序:將玉米面、自面用涼水和勻,做成窩窩頭,上籠蒸熟,趁熱冊開揉碎;豆餅粉和鼓皮分別用細篩子過篩,再用文火炒香;點心渣揉碎;麻醬渣在三四天前先用溫水泡軟,裝在塑料食品袋內放於陽光下曬幾天,使其發酵產生酸味。6種原料備齊後,放在一大容器內拌勻,再用兩塊鮮酵母(發5千克面的量,沒有也可用面肥代替)加250克溫水化開,摻人料中拌勻,按每500克1份分裝在10只塑料食品袋裏,每袋3層,紮緊袋日密封,夏季經日曬半個月左右,即可發酵製成。
這種釣鰱魚餌,有一股甜酸嗆味,用它釣鰱魚,效果非常好。
(3)加臭味餌料專釣鱅魚
如欲專釣鱅魚,須另加臭味料。臭味餌的製作方法是:幹面粉100克,2一3小塊無辣味的臭腐乳(臭腐乳市售的分有辣味和無辣味的兩種,有辣味的鰱魚不愛吃,不要用),倒人少量臭腐乳汁,調成糊,放在文火上打成稠糨糊即成。使用時,把這種加臭味的餌帶到釣場,在裝好飛鉤酸餌的底部,挖一栗子大的洞,用小竹片挖一小團臭味餌塞滿即成。在製作酸臭味餌時,一定要註意衛生,拌料時先將手洗幹凈,裝餌的食品袋要用新的,封日要紮緊,紮日時要排凈袋內的氣體,封日後放在太陽下曬時,要經常檢查裝餌的塑料袋有無破裂,如有破裂,應及時更換處理,以免餌變質。製成的餌的色澤應該是棕黃,如果餌面上有紅色硬塊或白色斑點,說明密封不嚴,餌料受汙染生長了黴菌,再聞一下如果有一股黴味,便不能使用了。
按照魚的食性配製餌食,這是多數釣者都懂得的道理。但是,同樣一種魚,食性都一樣,在甲地用這種餌上鉤率很高,而換了一個地方,同樣魚餌卻一條魚也釣不到了。這在釣鰱魚和鱅魚餌的製作上尤為突出。這就要費點功夫去研究了。從食性上說,同樣一種魚,食性都一樣,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須知養殖魚類的池塘的水質不同,使它們的日味也不一樣,池主投餵的飼料味道也有差異。以養殖鰱魚、鱅魚為主的塘來說,若是肥水養魚,池主則在塘裏施放大量糞肥,肥料充足,浮遊生物生長繁茂,成了鰱魚、鱅魚的天然餌料,這種塘水有一股腥臭味。在這類肥水塘的鰱魚、鱅魚,若用普通酸臭味餌去釣它,根本釣不到,必須增強餌的酸臭味濃度,才能奏效。可是換一個地方垂釣,如新地方投放的餌料是用糧食類餌食加菜葉在日光下曝曬高溫發酵有一點酸味的,若釣魚仍然采用濃酸味的餌,它就不予理睬了。
1990年以來,北京地區許多養殖場,如北京西郊的六郎莊漁場,左安門外小紅門鄉牌坊3隊漁場,混合放養鯉魚、草魚、鰱魚、鱅魚,投餵以麥數、豆餅粉、土面粉、玉米面混合的“混合雞飼料”—不經過加工和發酵,也不加水拌勻,而是將幹粉用勺子直接撒人池塘餵魚。這兩個漁場水都很瘦。有一次去那裏釣鰱魚、鱅魚,先用濃酸餌釣,一條魚也釣不到,改用淡酸餌後,終於有魚上鉤了。後來改用篩細的幹鼓皮加點普通面粉做黏合劑,再加點揉碎的玉米面窩窩頭拌勻,使餌能摸成團,掛飛鉤垂釣。這種餌沒有一點酸味,可是,鰱魚、鱅魚比用淡酸餌的上鉤率還高。這一情況,使小編改變了以前對釣鰱魚、鱅魚必須用酸味餌或臭味餌的認識。實踐證明,長期用鼓皮、玉米粉、土面粉為主的幹粉飼料餵魚的釣場,因池中的鰱魚、鱅魚長期在瘦水環境中生活,在浮遊生物等天然餌料十分缺乏的情況下,它們也被迫吸食幹粉料飄落水面時形成的霧狀細粒,久而久之,它們的食性也自然改變了。所以,在這種魚池中用沒有酸味或臭味的鼓皮、玉米粉幹料摸成的餌團,也能釣到鰱魚和鱅魚了。
釣草魚,也出現過上述類似的情況。有一次小編配製了弱酸、中酸、強酸三種酸味餌到北京市朝陽區的水雄子漁場去釣草魚。在周圍釣者都認為水肥,用酸味較濃的餌垂釣而遲遲未釣上草魚的情況下,草魚卻選中了小編配製的弱酸餌(配製方法見下)。三個多小時下來,釣上了7.5千克大草魚。釣到中午弱酸餌用完了,小編將中酸餌摻了一些揉碎的窩窩頭改成淡酸味餌,結果一條草魚也不咬鉤。6月中旬,小編又用上述三種酸味不同的餌去紅星磚廠漁場釣草魚,那裏水不肥,是砂石底曠亮水環境。結果,池中草魚偏愛吃強酸味餌,一天釣上了6千克大草魚。這說明,同一種魚,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餵養條件下,愛吃的食餌是不同的。因此釣友們在外出釣魚的時候,最好不要只帶一種魚餌,若是魚不“領情”,便要束手無策了。要多準備幾種不同的餌食,作更換使用,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