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野外作業一般都是使用等高線地圖,當然如果有專業的重力磁場地圖加經緯儀或GPS比等高線地圖更管用,但是那是專業人員使用的,我們沒有必要也基本沒有可能得到。

  等高線地圖就是將地表高度相同的點連成一環線直接投影到平面形成水平曲線,不同高度的環線不會相合,除非地表顯示懸崖或峭壁才能使某處線條太密集出現重疊現像,若地表出線平坦開闊的山坡,曲線間之距離就相當寬,而它的基準線是以海平面的平均海潮位線為準,每張地圖下方皆有製作標示說明,讓使用者方便使用,主要圖示有比例尺、圖號、圖幅接合表、圖例與方位偏角度。

  比例尺是地圖必須標示的符號,它是顯示地表實際距離與地圖顯示之距離的比例相關性,例如十萬分之一的地圖表示一公分計即實際距離為一公裏,五萬分之一的地圖表示一公分,即實際距離為五百公尺,對於不同程度比例的地圖與實際距離的精確度而言,小比例尺的地圖精確度較高。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換算表地圖比例實地距離(公尺)地圖距離(公分)1:25,0001,00041:50,0001,00021:100,0001,0001

  圖號是代表地圖名稱的編號,不同比例的地圖均編訂各自系統的代號,而它是以經緯度為單位製定,如此每幅地圖就能緊密接合。

  方位偏角度是表示正北(地球北極),磁北(磁針顯示北方),方格北(地圖指示北方)之間的關系與彼此偏差的角度,同時圖下方並註有該逐年磁變數值,當我們使用指北針指示自身位置再對照地圖就能很快知道自己身處何地且知道下一步往何方向去與周遭的地形變化。

  圖例是說明地圖各種符號的意義,一般登山者較會註意的符號為三角點、崩壁、河流、湖泊與坡度。

  等高線地圖與地形分析

  一、等高線的種類

  細觀等高線地圖會發現繪製地圖的線條有粗細兩種線條,這是方便使用者閱讀而設計,粗線條稱計曲線並標示海拔高度,而計曲線之間距離單位為0。2公分,細曲線稱首曲線,它是介於計曲線之間,具方便分析地形之功能,每兩條計曲線之間有四條首曲線,如此每條線之間距離單位為0。04公分,地圖的等高線之間隔實際距離單位等高線實際距離比例尺計曲線首曲線1:50,000100公尺20公尺1:25,00050公尺10公尺1:10,00025公尺5公尺

  二、等高線的盲點

  比例尺愈高的地圖,精密度愈差,原因是等高線之間實際距離太寬造成此空間的地形無法明確分辨而出現盲點。以五萬分之一的地圖為例,每曲線之間距的實際距離為20公尺(相當於建築物七層樓的高度)。

  三、坡度

  坡度事等高線地圖最易辨識地形特徵之一,我們粗略的觀察地圖就能了解各山峰的坡度,例:曲線之間距愈窄,坡度愈陡,曲線間距愈寬,坡度愈緩2。山峰之曲線間距均勻表示該地段為等坡,若上方的間距小於下方間距,表示該地段為凹行坡,反之則為凸形。

  凹形坡凸形坡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