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事溯溪活動時,必須先做好安全考量及活動前的準備工作。

  一、自我訓練

  溯溪是運動量極大的活動,平時即應強化體力及本身肌耐力。而對於各項溯行技術如:遊泳、攀巖、定位等及所須裝備器材的使用,都應達到熟練的程度。

  二、溯溪裝備的選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適當的裝備,不僅可以減輕個人的負擔,更可降低傷害的發生,以及安全地通過困難地形。溯溪的裝備基本上大致與一般登山及攀巖所準備的用具相似,差異在於活動範圍是有水的溪谷區。所以除了講求裝備的精實、美觀外,更應註重器材的防水、保溫及安全性。一支溯行隊伍的裝備則又可分個人裝備及團體裝備。一次溯溪需帶的物品很多,且溯溪器材並不輕,因此應依所溯溪流特性在裝備上做考量與取舍。當然為了自身安全,負重是多一分保障,但也需要盡量精簡去除不必要裝備,才不會在行動上降低敏捷性。至於衣著方面則以化纖混紡毛織品為佳,腳上除一般健行鞋外另準備溯行鞋(底部為不織布質料的溪流鞋 ),再加上護腿罩(PE質料)除了防止溯行間的碰撞傷害並防寒外,在跳躍或穿越叢林石時更為便利。

  .

  三、溯行前的準備

  (一)氣象觀察及季節選擇:

  雖說溯溪是不分季節的,但溪谷水量大小,卻影響溪流溯行的難易度。因此溯登季節與溪流的選擇是有相當關系的。在溯溪前數天必須密切註意氣象預報,雨天對於溯溪並無太大影響。但惡劣的天氣,例如臺風、連續大雨,易造成溪水暴漲,絕對不宜溯行。另從氣溫的角度來看,通常冬季天氣冷且河流幹涸水量少,較不適宜。反之,四月中旬到十月下旬氣溫正高,行程中任憑清流撫過或飛瀑沖刷全身,其中的暢快舒適絕非言語所能形容,是較佳的選擇,而海拔三千公尺以上高山地帶則已進入寒帶,不論是冬季或夏季溯行都必須加強防寒措施,且相對需要更專業的相關溯登技巧

  (二)溯行計劃的擬定:

  溪谷各有不同的地形特征,所在地不同巖質就有差異,溪的長度不同,水量就有差別,其水質清澈亦有不同。通常初級溯溪都采取較單純的地形,變化較少,以戲水賞瀑為主,再漸進能滿足溯溪者程度的溪谷。

  因此事前仔細地選擇溪流、搜集資料、分配成員職務、計劃采購等、不僅可避免不必要之傷害,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溯溪基本要點]

  選擇溪流――依溯行目的選擇郊山、中級山或高山溪流。

  搜集資料――由等高線圖可判斷溪谷地形,選擇行進路線,緊急撤退路線,以及臨近登山步徑、宿營、交通等資料,以備回程使用。

  決定路線――溯行路線、下山路線、預備路線(緊急撤退或替代用)。

  隊伍的組成――不論是新手或是老手,均不宜單獨冒險溯行,原則上新手不宜超過全隊1/3,一般溯溪探險以五到七人為宜,稍具難度的溪流可至十人。若為郊山大眾化溪谷可多至二十人左右,若人數過多,不但溯行時間會拖延,照顧不易反而不便。

  職務分配――依隊員專長如繪圖、泳渡、攀巖、記錄等分配。

  裝備的調整――依照溯行路線、人員、季節等調整。

  糧食計劃采購――依一般糧食、行動糧、預備糧調配。以精簡、輕量為原則,重質不重量。

  交 通――盡量避免自行開車,最好采用租車、起始點接駁的方式,可節省精神與體力的負擔。

  緊急連絡措施――將緊急撤退方案及連絡方式等詳細資料備份留給守人員。

  暖身操――溯溪是必須使用全身的活動,為避免造成運動傷害,溯行前的暖身是必要的。從頸、肩、手、胸、背、腹、腰、臀、腳等各部位的關節與冗肉都應該伸展開來。

  尋找溯行路線――遇困難地形時,謹選擇可行路線前進,以及主支流路線的選擇等,可借助地圖、指北針與高度計來斷定。高繞路線應選坡度小、植被良好、巖壁穩定之處繞行。並應註意上方踢落的落石,慎防隱藏在林間、石縫中的蜂、蛇等。

  攀登瀑布或橫渡巖壁――先選擇路線,勘查把手點與確保點,運用三點不動一點動的攀巖原則進行。

  深潭泳渡――應先觀察水流速度及可能產生漩渦之處,在做好確保之後才可進行。

  橫渡溪流――選擇橫渡地點及橫渡方式,可利用跳躍巖石、遊泳、輔繩、木杖或數人互助同時渡河。

  宿營地點――避免在巖質不穩或易落石地帶紮營。在天候不佳時,營地應選擇在最高水線以上,以避免山洪暴發,措手不及。

  三不原則――不貪快、不摸黑、不做超過本身技術能力的動作。

  溯溪是可休閑、可冒險的活動,但因溪谷的地形崎嶇不平,激流、深潭、瀑布不斷,初學者若要盡興的參與,最好能加入專業的溯溪團體。跟隨經驗豐富的溯溪專家學習,循序漸進地累積經驗,很快的也能成為溯溪高手,安全且暢快地享受神秘的溪谷世界!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